-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張鈺琪 9月13日 20:00-22:00
詳情秦楓 06月14日 19:00-21:00
詳情第1節(jié) 無菌操作
1. 腹會陰聯(lián)合直腸癌根治術(shù)的消毒順序是什么?
先是腹部 然后是會陰部 會陰部的消毒是由邊緣到中心
2. 簡述組織的修復過程。
修復可分為兩種不同的過程和結(jié)局:
?。?)由損傷部位周圍的同種細胞來修復,稱再生。又可分為生理性再生及病理性再生。
?。?)由纖維結(jié)締組織來修復,稱為纖維性修復。
組織(損傷)的修復過程一般分為:
(1)炎癥期:受傷后傷口或組織裂隙內(nèi)為血凝塊所充填,其周圍組織發(fā)生急性炎癥。如果不并發(fā)感染,損傷性炎癥一般在傷后48~72小時達高峰,以后逐漸消退。
(2)增生期:傷后局部組織細胞增生,其機理可能與炎癥反應刺激、失去組織細胞間的接觸性抑制或抑素和釋放傷口激素等有關(guān)。傷后6小時,傷口邊緣可出現(xiàn)成纖維細胞、肌成纖維細胞;約24~48小時有血管內(nèi)皮細胞增生,可逐漸形成新生的毛細血管。成纖維細胞、內(nèi)皮細胞、新生血管等共同構(gòu)成肉芽組織,填充組織裂隙,原有血凝塊,壞死組織等可被酶分解、白細胞吞噬、吸收或從傷口排出。成纖維細胞能合成前膠原和氨基多糖,肉芽組織內(nèi)的膠原纖維逐漸增多,硬度與張力強度隨之增加。肉芽組織終于變成纖維組織(瘢痕組織),架接于斷裂的組織間,即瘢痕性修復。
?。?)塑形期:經(jīng)過增生期,傷口可以初步愈合,隨著機體狀態(tài)好轉(zhuǎn)和活動恢復,主要通過各種酶的作用和運動應力作用,調(diào)整修復性組織以適應生理功能。瘢痕組織內(nèi)的膠原纖維可減少和調(diào)整排列,使其軟化而不影響張力強度。至此,創(chuàng)傷修復過程遂告完成。
3. 描述傷口的分類及愈合的分期。
?。ㄒ唬┣鍧崅?通常是指"無菌手術(shù)"(如甲狀腺切除術(shù)、腹股溝疝修補術(shù)等)的切口,縫合后一般都達到-期愈合。意外創(chuàng)傷的傷口難免有程度不等的沾染,但經(jīng)過處理后可能使其沾染減少、甚至交成清潔傷口。
?。ǘ┱慈緜谑侵刚从屑毦⒌形窗l(fā)展成感染的傷口。一般認為傷后8小時時以內(nèi)處理的傷口屬于此類。但傷口沾染變成感染,不僅僅與處理時間相關(guān)。如傷口沾染嚴重或細菌毒性強,在4-6小時即可變成感染,已不宜按沾染傷口處理。而頭面部傷口,因其局部血循環(huán)良好,傷后12小時或更多時間內(nèi)仍可按沾染傷口處理。其他部位的傷口,如果沾染較少、失活組織不多(如刀刃切傷)、傷后早期注射抗生素,傷后處理時間稍遲也仍可按沾染傷口處理。
?。ㄈ└腥緜?包括延遲處理的開放性創(chuàng)傷、膿腫切開、手術(shù)切口感染等,有滲出液、膿液、壞死組織等,周圍皮膚常有紅腫。傷口須經(jīng)過換藥(敷料交換)逐漸達到二期愈合。
?。?)一期愈合 傷口經(jīng)過縫合或本來裂隙很小,其邊緣對合良好,上皮迅速再生連接,愈合時間一般是一周左右。局部只有很少量的瘢痕組織,功能良好。
(2)二期愈合傷口較大(末作處理)或并發(fā)感染等,主要是通過肉芽組織增生和傷口收縮達到愈合,又稱瘢痕愈合,愈合時間較長。因為缺少皮膚,且短痕常有收縮,外觀和功能 (出汗、感覺、彈性等)均不及一期愈合。某些傷口先保持開放24-72小時,引流其分泌物,確認無明顯感染后予以結(jié)合。這樣處理??蛇_到近似一期的愈合,雖瘢痕組織稍多,但比較二期愈合時間縮短,功能也較好。
?。ㄒ唬┭装Y期 受傷后傷口或組織裂隙內(nèi)為血凝塊所充填,其周圍組織發(fā)生急性炎癥。如果不并發(fā)感染,損傷性炎癥一般在傷后48-72小時達高峰,然后逐漸消退。
?。ǘ┰錾?傷后局部組織細胞增生,其機理尚未完全了解,可能與炎癥反應的刺激、失去組織細胞問的接觸性抑制或抑素(抑制細胞增生的因子)和釋放傷口激素(能刺激絲裂活動)等相關(guān)。傷后6小時左右,傷口邊緣可出現(xiàn)成纖維細胞、肌成纖維細胞;約24-48小時有血管內(nèi)皮細胞增生,可逐漸形成新生的毛細血管。成纖維細胞、內(nèi)皮細胞、新生血管等共同構(gòu)成肉芽組織,可充填組織裂隙。而原有的血凝塊、壞死組織等,可被酶分解、白細胞吞噬、吸收或從傷口排出。成纖維細胞能合成前膠原和氨基多糖,肉芽組織內(nèi)的膠原纖維逐漸增多,其硬度與張力強度隨之增加。肉芽組織終于變?yōu)槔w維組織(癱痕組織),架接于斷裂的組織之間,即癡痕性修復。同時,還有上皮細胞、成骨細胞或成軟骨細胞等增生,故傷口邊緣皮膚(或粘膜)可新生上皮、骨折斷端間可形成骨痂等等。各種損傷后的增生期時間長短不一,多數(shù)為4-8周。
?。ㄈ┧苄纹?經(jīng)過增生期,傷口可以初步愈合。然而修復創(chuàng)傷的瘢痕組織、骨痂等,在數(shù)量上、硬度與張力強度上并不一定適應生理需要。隨著機體狀態(tài)好轉(zhuǎn)和活動恢復,主要通過各種酶的作用和運動應力作用,調(diào)整修復性組織以適應生理功能。瘢痕組織內(nèi)的膠原纖維可減少和調(diào)整排列,使瘢痕軟化而并不影響張力強度。至此,創(chuàng)傷修復過程遂告完成。
4. 戴干手套和濕手套時穿手術(shù)衣的順序為什么不同?
防止將手術(shù)衣弄濕
5. 戴好干手套后用無菌鹽水沖洗的目的是什么?
沖洗滑石粉
第2節(jié) 吸氧術(shù)
1.如何選擇吸氧方法?
1) 鼻導管給氧:插入較深,不易滑出,適合神志不清或昏迷病人
2) 導氣管給氧:適用于失去知覺者。
3) 面罩給氧。但適合于過度通氣而引起的低氧血癥患者的給氧治療。
4) 面帳及氧氣帳給氧(適用于小兒)。
5) 環(huán)甲膜穿刺給氧:只能作為提供有效通氣的暫時措施。
6) 食道封閉導管:只宜作為對昏迷無自發(fā)呼吸者在不能作氣管內(nèi)插管時的一種暫時手段。
7) 氣管內(nèi)插管:昏迷無自發(fā)呼吸者。
8) 氣管切開置管: 為較理想的人工氣道。
2. 吸氧在流量方面應注意哪些問題,哪些病人適于高流量?哪些病人適于低流量?
對彌漫性肺間質(zhì)性肺炎、間質(zhì)性肺纖維化、肺間質(zhì)水腫、肺泡細胞癌及癌性淋巴管炎的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彌散損害、通氣/血流比例失調(diào)所致的缺氧,并刺激頸動脈竇、主動脈體化學感受器引起通氣過度,PaCO2偏低,可給予吸較高氧流量濃度(35%一45%),糾正缺氧,通氣隨之改善。但晚期患者吸高濃度氧效果較差。
缺氧和二氧化碳滯留并存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應以低流量、低濃度持續(xù)給氧為宜。慢性缺氧病人長期二氧化碳分壓高,其呼吸主要靠缺氧刺激頸動脈體和主動脈弓化學感受器,沿神經(jīng)上傳至呼吸中樞,反射性地引起呼吸。若高流量高濃度給氧,則缺氧反射性刺激呼吸的作用消失,導致呼吸抑制,二氧化碳滯留更嚴重,可發(fā)生二氧化碳麻醉,甚至呼吸停止。故掌握吸氧濃度至關(guān)重要。
3.吸氧在時間長短方面應注意哪些(舉例加以說明)?
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病低氧血癥患者來說,為了取得較好的氧療效果,每日至少吸氧15小時以上;如果每日吸氧24小時,效果更好。重癥缺氧病人應24小時持續(xù)給氧。這些病人應在監(jiān)測下進行氧療,避免發(fā)生氧中毒。
長時間吸高濃度氧可產(chǎn)生氧的毒性作用,影響到肺、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紅細胞生成系統(tǒ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及視網(wǎng)膜,其中最重要的是氧對呼吸器官的副作用。一般情況下連續(xù)吸純氧6小時后,即可出現(xiàn)惡心、煩燥不安、面色蒼白、咳嗽、胸痛;吸氧24小時后,肺活量可減少;吸純氧1-4天后可發(fā)生進行呼吸困難。氧中毒的程度主要取決于吸入氣的氧分壓及吸入時間。
目前認為吸入60%~70%的氧在101.325kPa下可安全使用24h;40%~50%的氧則能繼續(xù)使用24h;如吸氧濃度大于40%,2~3天后氧中毒的可能性大為增加。所以對需要氧療的患者應有的放矢,不能因低氧血癥而盲目提高氧濃度(如有肺內(nèi)右向左分流的存在,提高吸氧濃度無效)。[醫(yī)學 教育網(wǎng) 搜集整 理]
第3節(jié) 吸痰術(shù)
1. 如何選擇吸痰方法?
一、目前多采用電動機械管理系統(tǒng)吸痰,可謂最佳方法。
二、腳踏吸引器吸痰:在無電源情況下不能使用電動吸引器,可采用腳踏吸引器進行吸痰。
三、注射器吸痰:在無上述設(shè)備而需急救吸痰時。
四、口吸:當病人的生命受到極其嚴重威脅,又無上述設(shè)備進行吸痰時,可進行口對口吸痰術(shù)。
2. 重癥昏迷病人吸痰應注意什么?
昏迷病人可用壓舌板或開口器先將口啟開,再行吸引。如氣管內(nèi)吸痰,待病人吸氣時,快速將導管插入,自下而上邊退邊左右旋轉(zhuǎn)導管,消除氣道分泌物,并注意觀察病人的呼吸。在吸引過程中,如病人咳嗽厲害,應稍等片刻后再行吸出。并隨時沖洗吸引管,以免痰液堵塞。
3. 意識清楚的病人能否吸痰?
可以
第4節(jié) 放置胃管
1. 如何防止胃管進入氣管?
在下胃管時囑病人作吞咽動作,同時將胃管送下至45-55cm處;昏迷病人應先將病人頭向后仰,插至咽喉部,需用一手托起頭部,使下領(lǐng)靠近胸骨柄(以增加咽喉部通道的弧度)再插至需要的長度
2. 胃管進入氣管和胃內(nèi)有何不同?
?。?)將胃管外口置于水杯中,如無氣泡連續(xù)出現(xiàn),多說明已在胃內(nèi),若有氣泡連續(xù)出現(xiàn),且與呼吸相一致,表示已誤入氣管內(nèi)。
?。?)向胃管內(nèi)注入少量空氣,同時用聽診器于病人上腹部聽診,如聞氣過水聲,可判斷為胃管進入胃腔。
3. 放置胃管應注意哪些問題?
一 在下胃管時囑病人作吞咽動作,同時將胃管送下至45-55cm處;昏迷病人應先將病人頭向后仰,插至咽喉部,需用一手托起頭部,使下領(lǐng)靠近胸骨柄(以增加咽喉部通道的弧度)再插至需要的長度
二檢查胃管置:入位置下至需要的長度后檢查胃管置入位置: 1 用注射器抽吸,有胃液抽出,證明胃管在胃里;2 用注射器從胃管末端注入10mL空氣,同時置聽診器于劍突下,能聽到氣過水聲,證明胃管在胃里
第5節(jié) 導尿術(shù)
1. 導尿有幾種方法?
一、帶手套導尿法
二、帶手套導尿法
2. 留置導尿管應注意什么?
1.保持引流通暢。避免導管受壓、扭曲、堵塞。
2.防止逆行感染。保持尿道口清潔,每日用0.1%新潔爾滅溶液清潔尿道口2次,每日定時更換集尿袋,記錄尿量,每周更換導尿管1次,無論何時,引流管及集尿袋均不可高于恥骨聯(lián)合,切忌尿液逆流。
3.鼓勵病人多飲水,常更換臥位,若發(fā)現(xiàn)尿液混濁,沉淀或出現(xiàn)結(jié)晶,應及時進行膀胱沖洗。每周查尿常規(guī)1次。
4.訓練膀胱功能??刹捎瞄g歇性阻斷引流,使膀胱定時充盈、排空、促進膀胱功能的恢復。
5.病人離床活動或作檢查時,可攜集尿袋前往。其方法:將導尿管固定于下腹部;保持集尿袋低于恥骨聯(lián)合。亦可將導尿管與集尿袋分離,用無菌紗布包裹導尿管末端反折后以膠布扎緊,固定于下腹部;集尿袋開口端用無菌紗布包裹或套入無菌試管內(nèi),固定于床單上。病人臥床時,常規(guī)消毒兩管開口端后接上。
3. 導尿管的位置對導尿量有什么影響?
位置太深會導致排尿量減少,排不凈。如位置太淺會導致導尿管不通暢,影響尿液的排放。
第6節(jié) 胸膜腔穿刺術(shù)
1. 胸腔穿刺術(shù)的操作應注意哪些事項?
1.操作前應向患者說明穿刺的目的,消除顧慮;對精神緊張者,可于術(shù)前半小時給地西泮(安定)lOmg,或可待因0.03g以鎮(zhèn)靜止痛。
2.操作中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如有頭暈、面色蒼白、出汗、心悸、胸部有壓迫感或劇痛、昏厥等胸膜過敏反應;或出現(xiàn)連續(xù)性咳嗽、氣短、咳泡沫痰等現(xiàn)象時,立即停止抽液,并皮下注射0.1%腎上腺素0.3-0.5ml,或進行其他對癥處理。
3.一次抽液不可過多、過快,診斷性抽液50-lOOml即可;減壓抽液,首次不超過600ml,
以后每次不超過1000ml;如為膿胸,每次盡量抽凈。疑為化膿性感染時,助手用無菌試管留取標本,行涂片革蘭染色鏡檢、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檢查瘤細胞,至少需lOOml,并應立即送檢,以免細胞自溶。
4.嚴格無菌操作,操作中要防止空氣進入胸腔,始終保持胸腔負壓。
5.應避免在第9肋間以下穿刺,以免穿透膈損傷腹腔臟器。
2. 簡述胸腔穿刺術(shù)的并發(fā)癥和處理原則?
1.血胸:可能因穿刺部位不正確,刺破肋間動靜脈所致,有時原因不明。處理:①如抽胸水過程中發(fā)現(xiàn)胸膜腔出血,應停止抽胸水。②向病側(cè)臥。③觀察病員脈搏、血壓、每小時1-2次,如4小時后無變化,即可延長觀察時間。④以后仍可繼續(xù)抽胸水。
2.氣胸:系針頭后皮管末夾緊,漏入空氣或因穿破臟層胸膜所致。處理:按氣胸多少加以處理。由于皮管未夾緊而漏入之空氣,盡量爭取抽出,因穿破臟層胸膜所致者,按自發(fā)性氣胸處理。
3.穿刺口出血:用消毒紗布按壓及膠布固定即可。
3. 胸腔穿刺術(shù)的常用穿刺點有哪些?
穿刺選在胸部叩診實音最明顯部位進行,一般常取肩胛線或腋后線第7-8肋間;有時也選腋中線第6-7肋間或腋前線第5肋間為穿刺點。包裹性積液可結(jié)合X線或超聲波檢查確定。穿刺點可用蘸龍膽紫的棉簽在皮膚上做標記。
4. 簡述胸腔穿刺術(shù)的操作要點?
1.體位 患者多取坐位。面向椅背,兩手交叉抱臂,置于椅背,頭枕臂上,使肋間隙增寬;不能坐起者,可采取半臥位,舉起患側(cè)上臂
2.穿刺部位 選擇叩診實音、呼吸音消失的部位作為穿刺點,一般常選腋后線與肩胛下角線之間第7~9肋間;或采用超聲波檢查所定之點。
3檢查穿刺針是否通暢,與穿刺針連結(jié)的乳膠管先用血管鉗夾住,準備穿刺。
4術(shù)者左手固定穿刺點皮膚,右手持穿刺針沿肋骨上緣緩慢刺入至阻力突然消失,將注射器接上,松開血管鉗,抽吸胸液,助手協(xié)助用血管鉗固定穿刺針,并配合松開或夾緊乳膠管。
穿刺時應注意:
1.抽吸液體時不可過快、過多,第一次抽吸液量不超過700ml,以后每次一般不超過1000ml.
2.局部麻醉應充分,固定好穿刺針,避免刺破肺組織。夾緊乳膠管避免氣體進入胸腔。
3.穿刺過程中患者出現(xiàn)頭暈、面色蒼白、出汗、心悸、氣短時,立即停止操作并給予適當處理。
4.抽液后患者應臥床休息,必要時復查胸透,觀察有無氣胸并發(fā)癥。
第7節(jié) 腹膜腔穿刺術(shù)
1. 行腹腔穿刺術(shù)時可選用的體位有哪幾種?
患者坐在靠背椅上,衰弱者可取其他適當體位如半臥位、平臥位或側(cè)臥位。
2. 放腹水的病人,有哪些注意事項?
放液不宜過快、過多,肝硬化患者一次放液一般不超過3000ml,過多放液可誘發(fā)肝性腦病和電解質(zhì)紊亂;但在維持大量輸入白蛋白基礎(chǔ)上,也可大量放液。
3. 簡述腹腔穿刺術(shù)的操作要點?
1.體位 患者多取半位,面向椅背,兩手交叉抱臂,置于椅背,頭枕臂上,使肋間隙增寬;不能坐起者,可采取半臥位,興趣起患側(cè)上臂。
2.穿刺部位 選擇叩診實音、呼吸音消失的部位作為穿刺點,一般常選腋后線與肩胛下角線之間第7~9肋間;或采用超聲波檢查所定之點。
操作步驟
?。?)穿刺部位常規(guī)消毒,術(shù)者帶無菌手套,鋪洞巾,用1~2%普魯卡因逐層麻醉至腹膜臂壁層,當針尖有落空感并回抽有腹水時拔出針頭。
(2)檢查腹腔穿刺針是否通暢,連接乳膠管,以血管鉗夾緊,從穿刺點進針,有落空感時即達腹腔(一般僅1.5~2.0cm),放開血管鉗腹水即可流出。若系診斷性穿刺,抽出少量腹水作檢查之用即可拔出;若為治療放液,一般最多不超過5000ml,放液速度不可過快。
?。?)放液完畢,拔出針頭,復蓋無菌紗布,測腹圍,若穿刺孔有腹液滲出,可涂火棉膠封閉創(chuàng)口,然后用多頭腹帶包扎。
4. 腹腔穿刺術(shù)的常用穿刺點有哪些?
患者可坐在靠背椅上,衰弱者可取其他適當體位如半臥位、平臥位或側(cè)臥位。
選擇適宜的穿刺點:①左下腹臍與髂前上棘連線中、外1/3交點,此處不易損傷腹壁動脈;⑥臍與恥骨聯(lián)合連線中點上方1.0cm、偏左或偏右1.5cm處,此處無重要器官且易愈合;②側(cè)臥位,在臍水平線與腋前線或腋中線相交處,此處常用于診斷性穿刺;④少量積液,尤其有包裹性分隔時,須在B超指導下定位穿刺。
第8節(jié) 腰椎腔穿刺術(shù)
1. 腰椎穿刺術(shù)的穿刺部位有哪些?
以髂后上棘連線與后正中線的交會處為穿刺點,一般取第3-4腰椎棘突間隙,有時也可在上一或下一腰椎間隙進行。
2. 腰椎穿刺術(shù)后處理有哪些?
術(shù)后患者去枕府臥(如有困難則平臥)4-6小時,以免引起術(shù)后低顱壓頭痛。
3. 試述腰椎穿刺術(shù)的操作要點?
1.囑患者側(cè)臥于硬板床上,背部與床面垂直,頭向前胸部屈曲,兩手抱膝緊貼腹部,使軀干呈弓形;或由助手在術(shù)者對面用一手抱住患者頭部,另一手挽住雙下肢胞窩處并用力抱緊,使脊柱盡量后凸以增寬椎間隙,便于進針。 2.確定穿刺點,以髂后上棘連線與后正中線的交會處為穿刺點,一般取第3-4腰椎棘突間隙,有時也可在上一或下一腰椎間隙進行。
3.常規(guī)消毒皮膚后戴無菌手套與蓋洞巾,用2%利多卡因自皮膚到椎間韌帶作局部麻醉。4.術(shù)者用左手固定穿刺點皮膚,右手持穿刺針以垂直背部的方向緩慢刺入,成人進針深度約為4-6cm,兒童則為2-4cm.當針頭穿過韌帶與硬腦膜時,可感到阻力突然消失有落空感。此時可將針芯慢慢抽出(以防腦脊液迅速流出,造成腦疝),即可見腦脊液流出。5 放液前先接上測壓管測量壓力。6.撤去測壓管,收集腦脊液2-5m1送檢;如需作培養(yǎng)時,應用無菌操作法留標本。7.術(shù)畢,將針芯插入后一起拔出穿刺針,覆蓋消毒紗布,用膠布固定。8.術(shù)后患者去枕俯臥(如有困難則平臥)4-6h,以免引起術(shù)后低顱壓頭痛[醫(yī)學 教育網(wǎng) 搜集整理]
4. 腰椎穿刺時應注意哪些事項?
注意事項
1.嚴格掌握禁忌證,凡疑有顱內(nèi)壓升高者必須先做眼底檢查,如有明顯視頭水腫或有腦疝者,禁忌穿刺。凡患者處于休克、衰竭或瀕危狀態(tài)以及局部皮膚有炎癥、顱后窩有占位性病變者均禁忌穿刺。
2.穿刺時患者如出現(xiàn)呼吸、脈搏、面色異常等癥狀時,應立即停止操作,并做相應處理。
3.鞘內(nèi)給藥時,應先放出等量腦脊液,然后再等量置換性注入藥液。
第9節(jié) 骨髓穿刺術(shù)
1. 骨髓穿刺術(shù)的適應征有哪些?
1.各類血液病,如各種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
2.某些傳染病或寄生蟲病,有助于確定病原體,如瘧疾、黑熱病及傷寒等。
3.疑有骨髓原發(fā)性或轉(zhuǎn)移性腫瘤。
4.借助骨髓內(nèi)發(fā)現(xiàn)特殊細胞診斷高雪氏病,尼曼匹克氏病。
5.敗血癥可行骨髓培養(yǎng)了解病原菌。
2. 骨髓穿刺時應注意哪些事項?
1.術(shù)前應做出凝血時間檢查,有出血傾向患者操作時應特別注意,對血友病患者禁止做骨髓穿刺。
2.注射器與穿刺針必須干燥,以免發(fā)生溶血。
3.穿刺針頭進入骨質(zhì)后避免擺動過大,以免折斷;胸骨穿刺不可用力過猛,以防穿透內(nèi)側(cè)骨板。
4.抽吸液量如做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不宜過多,過多會使骨髓液稀釋,影響有核細胞增生度判斷、細胞計數(shù)及分類結(jié)果。
5.骨髓液取出后應立即涂片,否則會很快發(fā)生凝固,使涂片失敗。
3. 骨髓穿刺術(shù)最常用的穿刺部位是什么?
?、禀那吧霞┐厅c,位于髂棘后1-2cm.②骼后上棘穿刺點,位于骶椎兩則,臀部上方突出的部位;③胸骨穿刺點,胸骨柄或胸骨體相當于第1、2肋間隙的位置,胸骨較薄?。s1.0cm左右),其后方為心房和大血管,嚴防穿通胸骨發(fā)生意外,但由于胸骨骨髓液含量豐富,當其他部位穿刺失敗時,仍需做胸骨穿刺; ④腰椎棘突穿刺點,位于腰椎棘突突出處。
4. 試述經(jīng)髂骨行骨髓穿刺術(shù)的操作要點?
依據(jù)患者個體情況,穿刺點可選在髂后上棘、髂前上棘。
1.髂后上棘穿刺術(shù)
?。?)體位患者取側(cè)臥位,雙腿屈向胸前,使腰骶部向后突出,易于觸到髂后上棘。
?。?)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鋪無菌洞巾,用1~2%普魯卡因局部浸潤麻醉達骨膜。
(3)左手固定局部皮膚,右手持穿刺針,在選擇穿刺點與背部垂直方向刺入抵達骨膜后,左右旋轉(zhuǎn)式鉆入,通過骨皮質(zhì),達骨髓腔時突感空松,再時針1cm,針頭即可固定不動。
?。?)取出針芯,接10ml干燥注射器,緩緩用力抽吸,當血液一出現(xiàn)于針管時立即停止抽吸,此時抽得的骨髓量約0.2ml,過多則混進血稀釋,若行骨髓培養(yǎng),則需抽取5~10ml.
?。?)拔下注射器及穿刺,迅速將骨髓液注至玻片上,供推片制標本。局部碘酒消毒,并蓋紗布,壓迫1~2分鐘,以膠布固定。
2.髂前上棘穿刺術(shù)
患者仰臥或測臥位,取髂前上嵴向后約2~3cm髂緣最寬處或在其旁側(cè)為穿刺點,其余步驟同上。
第10節(jié) 開放性傷口的止血包扎
1. 填塞法、止血帶法的缺點是什么?
止血帶法:能有效地制止四肢出血。但用后可能引起或加重膠端壞死、急性腎功能不全等并發(fā)癥,因此主要用于暫不能用其他方法控制的出血。
填塞法:用于肌肉、骨端等滲血。先用1-2層大的無菌紗布鋪蓋傷口,以紗布條、繃帶等充演其中,外面加壓包扎。此法的缺點是止血不夠徹底,且增加感染機會。
2. 止血帶法止血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使用止血帶的注意事項:①必須作出顯著標志(如紅色布條),注明和計算時間。⑧連續(xù)阻斷血流時間一般不得超過l小時,如必須繼續(xù)阻斷血流,應每隔l小時放松1-2分鐘。②要避免止血帶勒傷皮膚,勿用繩素、電線等縛扎;用橡膠管(帶)時應先在縛扎處墊上1-2層市。還可用帆布帶或其他結(jié)實的布帶,加以絞凈絞緊作為止血帶(勿過緊)。④止血帶位置應接近傷口(減小缺血組織范圍)。但上臂止血帶不應縛在中1/3處,以免損傷橈神經(jīng);前臂和小腿不適用止血帶,因有兩根長骨使血流阻斷不全。
3. 前臂和小腿為什么不適合應用止血帶?
防止損傷神經(jīng)
4. 上臂中1/3處為什么不應縛止血帶?
防止損傷橈神經(jīng)
5. 現(xiàn)場急救包扎傷口可利用的材料除繃帶、三角巾外還有哪些?
常用的材料是繃帶和三角巾;搶救中也可將衣褲、巾單等裁開作包扎用。無論何種包扎法,均要求包好后固定不移和松緊適度。
6. 三有巾包扎法的優(yōu)缺點是什么?
三角巾包扎法:三角巾制作較方便,包扎時操作簡捷,且能適應各個部位,但不便于加壓,也不夠牢固。
7.三角巾包扎法:
(1)頭部包扎:將三角巾的底邊折疊兩層約二指寬,放于前額齊眉以上,頂角拉向后顱部,三角巾的兩底角經(jīng)兩耳上方,拉向枕后,先作一個半結(jié),壓緊頂角,將頂角塞進結(jié)里,然后再將左右底角到前額打結(jié)。
(2)面部包扎:在三角巾頂處打一結(jié),套于下頜部,底邊拉向枕部,上提兩底角,拉緊并交叉壓住底邊,再繞至前額打結(jié)。包完后在眼、口、鼻處剪開小孔。
?。?)胸背部包扎:取燕尾巾兩條,底角打結(jié)相連,將連接置于一側(cè)腋下的季肋部,另外兩個燕尾底邊角圍繞胸背部在對側(cè)打結(jié)。然后將胸背燕尾的左右兩角分別拉向兩肩部打結(jié)。
?。?)膝關(guān)節(jié)包扎:三角巾頂角向上蓋在膝關(guān)節(jié)上,底邊反折向后拉,左右交叉后再向前拉到關(guān)節(jié)上方,壓住頂角結(jié)。
(5)手、足包扎:手(足)心向下放在三角巾上,手指(足趾)指向三角巾頂角,兩底角拉向手(足)背,左右交叉壓住頂角繞手腕(踝部)打結(jié)。
第11節(jié) 脊柱損傷的搬運
1. 搬運脊柱損傷病人的錯誤方法有哪些?
凡疑有脊柱骨折者,應使病人脊柱保持正常生理曲線。切忌使脊柱作過伸、過屈的搬運動作,應使脊柱在無旋轉(zhuǎn)外力的情況下,三人用手同時平抬平放至木板上,人少時可用滾動法。
第12節(jié) 人工呼吸
1. 幾種人工呼吸法,哪一種肺病通氣量最大?
口對口人工呼吸
2. 人工呼吸如何與胸外心臟按壓相配合?
按壓與呼氣比例為10~15∶2.雙人搶救時的比例為4~5∶1.
3. 人工呼吸時如何疏通氣道?
人工呼吸應在保持呼吸道通暢的情況下進行。如患者口鼻內(nèi)有嘔吐物、泥沙、血塊、假牙等異物時,用紗布包住示指伸入口腔進行清除。松開衣領(lǐng)、褲帶、乳罩、內(nèi)衣等。舌后墜者用紗布或手巾包住拉出或用別針固定在嘴唇上。
第13節(jié) 胸外心臟按壓
1. 胸外心臟按壓的機制是什么?
胸外心臟按壓依傳統(tǒng)的觀點是"心泵機制",即在胸外按壓時,心臟在胸骨和脊柱之間擠壓,使左右心室受壓而泵出血液;放松壓迫后,心室舒張,血液回心。近年臨床觀察證明,人工循環(huán)的動力不單是心泵機制,主要還是來自胸腔內(nèi)壓增減的變化, 心臟驟停病人的胸廓仍具有一定的彈性,胸骨和肋骨交界處可因受壓下陷。因此,當按壓胸部時,使血液向前流動的機制是由于胸腔內(nèi)壓力普遍增加,以致胸內(nèi)壓力>頸動脈壓>頭動脈壓>頸靜脈壓。正是這個壓差使血液向頸動脈,流向頭部,回流到頸靜脈。
2. 心臟驟停的基礎(chǔ)搶救包括哪幾項。
1.胸外心臟按壓術(shù):本法是現(xiàn)場搶救時首選方法。
2.人工呼吸:口對口,口對鼻人工呼吸與胸外心臟按壓同時進行。有條件時應盡快進行氣管插管,加壓給氧。插管如超過48小時,最好做氣管切開,接上人工呼吸機。實行口對口人工呼吸時頻率為14~16次/分。若胸外心臟按壓與口對口人工呼吸二人操作時,需按4~5:1的比例進行,如單人操作,則其比例為 15:2
3.胸內(nèi)心臟按壓術(shù):①適應癥:有血胸、張力性氣胸、心臟損傷、脊柱畸形而影響胸外心臟按壓者,心包積液及胸外心臟按壓無效而又認為值得繼續(xù)進行復蘇者。 ②本法優(yōu)點是可直接觀察心臟情況,按壓效果確切。③缺點是必須具備高級人員和設(shè)備,還要開胸手術(shù),對心肌易損傷,易感染。一般情況下院外急救即現(xiàn)場急救難以實現(xiàn),急救站、醫(yī)院派人前來可能實現(xiàn)。
4.心前區(qū)捶擊法;適用于室性心動過速或室顫早期,呼吸心跳驟停1分鐘內(nèi)和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①傷病者仰臥硬板床或平地上。②急救者用握拳的尺側(cè)(小指側(cè))距患者胸壁20~30cm處,迅速捶擊胸骨中部1~2次,如無效應立刻放棄。
3. 胸外心臟按壓與人工呼吸如何配合?
按壓與呼氣比例為10~15∶2.雙人搶救時的比例為4~5∶1.
第14節(jié) 心內(nèi)注射
1. 心內(nèi)注射的優(yōu)、缺點有哪些?
優(yōu)點是起效快,作用強而迅速。缺點是有導致冠狀血管撕裂、心包填塞、氣胸的危險,給復蘇后期處理增加困難,且心內(nèi)注射時要中斷胸外按壓和通氣。
2. 什么情況下,穿刺針刺入心臟,但回抽不出來血液?
刺入心壁或注射器發(fā)生阻塞
3. 心臟注射常用哪些藥物?
鹽酸普魯卡因、利多卡因、腎上腺素、阿托品、異丙腎上腺素等
4. 心內(nèi)注射為什么目前很少應用?
心內(nèi)注射給藥:心內(nèi)注射給藥以前在CPR中作為常規(guī)給藥途徑。研究表明,中心靜脈和氣管內(nèi)給藥與心內(nèi)注射給藥比較,其復蘇成功率、血藥濃度均無明顯差別,而心內(nèi)注射有導致冠狀血管撕裂、心包填塞、氣胸的危險,給復蘇后期處理增加困難,且心內(nèi)注射時要中斷胸外按壓和通氣。因此,目前認為心內(nèi)注射給藥只能用于開胸心臟按摩或無其他給藥途徑時。
第15節(jié) 心臟電復律
1. 同步與非同步電復律有何區(qū)別?
一、非同步電復律:不用同步觸發(fā)裝置則可用于轉(zhuǎn)復心室顫動以外的各類異位性快速心律失常,稱為同步電復律。不用同步觸發(fā)裝置則可在任何時間放電,用于轉(zhuǎn)復心室顫動,稱為非同步電復律。僅用于心室顫動,此時病人神志多已喪失。立即將電極板涂布導電糊或墊以生理鹽水浸濕的紗布分置于胸骨右緣第2-3肋間和左背或胸前部心尖區(qū),按充電揪鈕充電到功率達300J左右,將電極板導線接在電復律器的輸出端,按非同步放電撤鈕放電,此時病人身軀和四肢抽動一下,通過心電示波器觀察病人的心律是否轉(zhuǎn)為竇性。
二、同步電復律:同步觸發(fā)裝置能利用病人心電圖中R波來觸發(fā)放電,使電流僅在心動周期的絕對不應期中發(fā)放,避免誘發(fā)心室顫動,可用于轉(zhuǎn)復心室顫動以外的各類異位性快速心律失常,稱為同步電復律。術(shù)前復查心電圖并利用心電圖示波器檢測電復律器的同步性。靜脈緩慢注射安定0.3一0.5mg/kg或氯胺酮o.5-1mg/kg麻醉,達到病人睫毛反射開始消失的深度,電極板放置方法和部位與操作程序同前,充電到150一200J(心房撲動者則100J左右),按同步放電按鈕放電。如心電圖顯示未轉(zhuǎn)復為竇性心律,可增加電功率,再次電復律。
2. 什么樣的房顫不適宜電除顫?
病史已多年、心臟(尤其是左心房)明顯增大、伴高度或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的心房顫動。
3. 電復律有哪些并發(fā)癥?
?。?)心律紊亂 電擊后有時可再現(xiàn)頻發(fā)性期前收縮,甚至心室顫動,此時應立即加以處理,前者可用利多卡因,后者即行直流電非同步除顫,
?。?)電擊后,偶可出現(xiàn)肺循環(huán)及大循環(huán)的栓塞。
?。?)約有3%的病人于電擊后出現(xiàn)心肌損傷,甚至再現(xiàn)心肌梗死之圖形,可持續(xù)數(shù)月,特別在使用高能量電擊時,最易發(fā)生此現(xiàn)象。
?。?)偶可發(fā)生心臟停搏。
4. 心臟聚停如何電除顫?
電除顫的能量:除顫有賴于選擇恰當?shù)哪芰恳援a(chǎn)生一足夠的經(jīng)心肌的電流,能量及電流太低,電擊不能終止心律失常;能量及電流太高,又可引起心肌損傷和心律失常。成人除顫時能量和體重之間并無明確的關(guān)聯(lián),嬰幼兒除顫的能量則要比成人小。室顫時首次除顫推薦的能量是200J,第二次200一300J,第三次 360J.如連續(xù)3次除顫失敗,應繼續(xù)CPR,并給予溴芐胺,加大腎上腺素劑量后再行電除額。
成人電極直徑一般為8-12cm,嬰幼兒一般4.5cm.電極板應放置在使通過心臟的電流最大。標準位置是一個電極板放在胸骨右緣鎖骨下方,另一電極板放于乳頭的左側(cè),電極板的中心在腋中線上。另一種方法是一個電極板放在左側(cè)心前區(qū),另一個電極板放在右肩胛下區(qū),注意兩電極板應很好地分開,電極板間的胸部皮膚上不要留有導電膠或生理鹽水。裝有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的病人,除顫時應避免電極板靠近起搏器,否則將使其失靈,除顫后應檢查起搏器的起搏閾值。
第16節(jié) 簡易呼吸器的使用
1. 簡易呼吸器較人工呼吸有哪些優(yōu)點?
1)方便,省力,保護搶救者。
2)更能夠維持代謝所需的肺泡通氣 這也是治療的基本目的。應用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保持呼吸道通暢,氧含量較高,加上正壓通氣以維持足夠的潮氣量,保證患者代謝所需的肺泡通氣。
3)呼吸機更能均勻、持續(xù)的給氧,減少呼吸功,糾正低氧血癥和改善氧運輸。呼吸機的應用更能夠改善換氣功能,可使肺內(nèi)氣體分布均勻,糾正通氣/血流比例失調(diào),減少肺內(nèi)分流,從而提高氧分壓。
2. 簡易呼吸器與人工呼吸有哪些不同?
1)方便,省力,保護搶救者。
2)更能夠維持代謝所需的肺泡通氣 這也是治療的基本目的。應用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保持呼吸道通暢,氧含量較高,加上正壓通氣以維持足夠的潮氣量,保證患者代謝所需的肺泡通氣。
3)呼吸機更能均勻、持續(xù)的給氧,減少呼吸功,糾正低氧血癥和改善氧運輸。呼吸機的應用更能夠改善換氣功能,可使肺內(nèi)氣體分布均勻,糾正通氣/血流比例失調(diào),減少肺內(nèi)分流,從而提高氧分壓。
3. 簡易呼吸器有哪些適應征?
主要應證:①心肺復蘇;②各種中毒所致的呼吸抑制③神經(jīng)、肌肉疾病所致的呼吸肌麻痹;④各種電解質(zhì)紊亂所致的呼吸抑制;⑤呼吸系統(tǒng)疾病所致的呼吸抑制;⑥各種大型手術(shù);⑦配合氧療作氣溶療法
張鈺琪 9月13日 20:00-22:00
詳情秦楓 06月14日 19:00-21: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