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實驗血液學進展為主題的中國青年科學家論壇上,來自國內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診療、造血干細胞移植等領域的專家們交流了最新研究成果,其中“淋巴瘤預后相關基因”的研究引起了與會者濃厚的興趣。
抗生素治淋巴瘤不是沒可能
一項由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血液科主任克曉燕教授與北大醫(yī)學部病理系高子芬教授、北京友誼醫(yī)院病理科周曉鴿教授共同完成的研究證實,對于不同類型的淋巴瘤其治療方案差別很大,某些類型的淋巴瘤只需單純進行抗幽門螺桿菌治療就能獲得比較滿意的療效,而有些則需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上巨大的差異和抗生素治療腫瘤這似乎不可思議的結果其實是基于對腫瘤基因深入研究基礎上的。事實上,他們的研究已經(jīng)可以采用基因預測手段判定某些患者的預后。
克曉燕教授告訴記者,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是所有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中發(fā)病率最高的一種,與其他腫瘤相比,其對化學治療的反應性較高。以臨床最常見的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為例,如采用目前最好的聯(lián)合化療加免疫治療方案,55%的患者有望獲得徹底治愈,而剩下的難治、復發(fā)患者,部分仍可通過骨髓移植獲救。因此,能否針對不同患者的疾病特征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將明顯影響患者的總生存率。
解決同病同治不同效
淋巴瘤治療方案通常要根據(jù)其病理分型、臨床分期以及風險因素預測來選擇,但臨床表現(xiàn)和預后差異很大,不少情況下接受同樣治療的同一類型患者療效卻大相徑庭。隨著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的進展,科學家發(fā)現(xiàn)可以根據(jù)腫瘤的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特征進一步分為具有不同臨床特征和預后的亞群,對那些有復發(fā)及耐藥傾向的患者,在治療早期進行有針對性的高劑量治療及靶向治療,將成為未來淋巴瘤治療的方向之一。
克曉燕等根據(jù)這一思路對黏膜相關淋巴瘤(MALT)進行了更為深入、具體的研究。MALT是一種多發(fā)于胃腸道的惰性淋巴瘤,其發(fā)病與慢性HP感染密切相關,部分患者在疾病早期無需化療,僅單純進行抗幽門螺桿菌(HP)治療即可治愈疾病,但隨著其疾病進展,晚期患者對抗HP治療不敏感。究竟對患者選擇什么樣的治療方案,t(11;18 )染色體易位檢查是其中關鍵的參考因素。調控這一染色體改變的核心則是另一個學名叫做API2-MALT1的融合基因,以此基因作為指標就可以準確地判定同為MALT患者的不同預后了。
“千人一方”歷史有望改寫
課題組與英國劍橋大學病理系合作,建立了穩(wěn)定的檢測該基因技術系統(tǒng),通過對101例患者進行檢測,初步了解了我國患者該基因的分布情況,并參考檢測結果對49例患者實施了不同的針對性治療,最后獲得了3年生存率93.8%的結果。同時與消化科合作,對12名該基因陰性的Ⅰ期患者僅采用了單純抗HP治療,結果6例患者獲得完全緩解,另外6例患者獲得部分緩解。
可見,通過基因分型判斷預后并據(jù)此給予適度治療(如僅使用抗生素等簡單藥物)在臨床上成為可能,而不再是“千人一方”,從而使每個患者都不得不嘗嘗化療藥物滋味的歷史有望改寫。由于t(11; 18)染色體易位的MALT患者臨床進展往往呈侵襲性,對于抗HP治療也不敏感,因此其有望作為進展性MALT的分子標志;同時也提示醫(yī)生要在早期就盡快識別出這樣的患者并盡可能積極治療,最大限度地改善其預后。
事實上,早期識別出惡性程度高、預后差患者的重要性在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的治療中也顯得十分突出??藭匝嘟淌诤退难芯啃〗M分析了該院收治的74例DLBCL淋巴瘤患者情況,發(fā)現(xiàn)腫瘤細胞來源對于預后影響很關鍵,發(fā)病1年內為患者死亡高發(fā)時間,這一結果說明:經(jīng)過系統(tǒng)、完善的治療,大部分對化療敏感的患者可以避免復發(fā)而獲得長期生存,而第一年死亡的病例多為對化療原發(fā)耐藥的難治患者。此外,研究表明如果患者腫瘤細胞來源于生發(fā)中心,其預后要明顯好于非生發(fā)中心來源的患者。克教授表示,類似這樣有意義的分子生物學分類對臨床有重要的提示意義,臨床醫(yī)生對于估計預后較差的患者早期選擇強烈的治療方案,有可能使更多患者得到徹底治愈,提高整體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