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醫(yī)上調理月經不調遵循的原則是什么”,醫(yī)學教育網編輯整理相關資料分享如下,供大家參考了解。
中醫(yī)認為月經的產生,是女性發(fā)育到成熟年齡段后,腎氣、天癸、沖任、氣血共同作用于胞宮,并在其他臟腑、經絡協同作用下,使胞宮定期藏瀉的生理現象?!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吩疲骸芭悠邭q,腎氣盛,齒更發(fā)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可見腎氣、天癸、沖任與月經的產生有直接關系,彼此相互協調,共同發(fā)揮作用,從而構成“腎-天癸-沖任-胞宮”生殖軸,調控月經的來潮。
月經病的診斷著重月經的周期、經期、經量、經色、經質的異常及行經、絕經前后出現明顯不適癥狀,結合全身證候和舌脈證像進行分析。一般月經周期21-35天,平均28天,周期提前,多為血熱或氣虛;周期推后,多為血虛、腎虛或血寒、氣滯、痰濕;月經先后不定期,多為肝郁或腎虛;經期延長,多為氣虛、血熱和血瘀。經期一般3-7天,經期延長,多為氣虛、血熱、血瘀。月經量一般30-50毫升為適中,超過80毫升為月經過多,低于20毫升為月經過少,月經量多,多見月血熱、氣虛和血瘀;量少者多見血虛、腎虛、血寒、血瘀等。月經的治療原則,一是重在治本調經;二是本著“急著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此外,治療月經病又要順應和掌握一些生理性規(guī)律,一是順應月經周期中陰陽轉化和氣血盈虧變化的規(guī)律;二是順應不同年齡階段論治的規(guī)律。
“中醫(yī)上調理月經不調遵循的原則是什么”的內容,由醫(yī)學教育網編輯整理搜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更多疾病防治方法及相關科普知識,敬請關注醫(yī)學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