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前述植物入藥。
大巢菜為豆科植物大巢菜ViciasativaL. 的嫩莖葉,又名野苕子、薇菜、野豌豆等。多生于田邊及灌木林間??勺鳒虺词?。大巢菜每百克鮮嫩莖葉含水分80 克,蛋白質(zhì)3.8 克,脂肪0.5 克,碳水化合物9 克,鈣270 毫克,磷70 毫克。大巢菜具有清熱利濕、和血祛瘀的功效,治黃疸、浮腫、瘧疾,鼻衄、心悸、夢(mèng)遺、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侗静菔斑z》載“調(diào)中,利大小腸”?!恫荼颈惴健份d“活血,破血,止血,生肌。治五黃疸腫,利臟熱。截瘧,平胃,明耳目”。
大巢菜
(《綱目》)
【異名】薇(《詩經(jīng)》),垂水(《爾雅》),薇萊、巢菜、野豌豆(《品匯精要》),野麻豌(《草木便方》),箭舌豌豆(《植物學(xué)大辭典》),救荒野豌豆、春巢菜、普通苕子、野菜豆、黃藤子(《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苕子(《廣州植物志》),肥田草(《貴州草藥》)。
【考證】出自《本草綱目》:薇,生麥田中,原澤亦有。故《詩》云,山有蕨薇。非水草也。即今野豌豆。蜀人謂之巢菜。蔓生,莖葉氣味皆似豌豆,其藿作蔬、入羹皆宜?!对娛琛芬詾槊赞?,鄭氏《通志》以為金櫻芽,皆謬矣。項(xiàng)氏云,巢菜有大小二種,大者即薇,乃野豌豆之不實(shí)者,小者即蘇東坡所謂元修菜也,此說得之。
【來源】為豆科植物大巢菜的全草。
【植物形態(tài)】大巢菜
一年生草本,高25~50厘米,栽培者可達(dá)90厘米,被稀疏的黃色短柔毛。偶數(shù)羽狀復(fù)葉,葉軸末端具卷須;托葉半箭頭狀,一邊有1~3披針形齒牙,一邊全綠,小葉8~16個(gè),矩形或倒披針形,頂端截形或凹,并具細(xì)尖,基部楔形,兩面均被稀疏的黃色短柔毛,長8~18毫米,闊4~8毫米??偁罨ㄐ蛞干?,花1~2個(gè),蝶形,有短花梗,深紫色或玫紅色;萼管狀,外被黃色短柔毛,萼齒線形;旗瓣倒卵形,翼瓣及龍骨瓣均有爪;雄蕊10,兩體;雌蕊1,子房具短柄,被黃色微柔毛,花柱短,柱頭頭狀,花柱頂端外面有一叢髯毛。莢果略扁,成熟時(shí)棕色,裂為2片卷曲的果瓣?;ㄆ?~4月。
生于山坡、路邊及草地。中國大部地區(qū)均有分布。
【采集】4~5月間采收。
【性味】甘辛,寒。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草有毒,其毒性隨生長期而變化,以花期和結(jié)實(shí)期毒性最大。牲畜以慢性中毒為主,馬和牛在食人該植物1個(gè)月內(nèi)發(fā)病,一般于15天開始體態(tài)消瘦,出現(xiàn)特有的神經(jīng)癥狀,如昏睡,步態(tài)蹣跚,中毒中期轉(zhuǎn)為興奮,末期再次出現(xiàn)昏睡,還伴有便秘、黃疸、疝痛、血尿、脫毛等。尸檢可見內(nèi)臟充血、腸炎等,脊髓髓質(zhì)等呈粉紅色。急性中毒死亡不多見。
①《本草拾遺》:"味甘,寒,無毒。"
②《品匯精要》:"味甘,性子,無毒。"
③《草木便方》:"辛,平。"
【功用主治】清熱利濕,和血祛瘀。治黃疸,浮腫,瘧疾,鼻衄,心悸,夢(mèng)遺,月經(jīng)不調(diào)。
①《本草拾遺》:"調(diào)中,利大小腸。"
②《海藥本草》:"主利水道,下浮腫,潤大腸。"
③《品匯精要》:"益氣,潤肌,清神,強(qiáng)志。"
④《草木便方》:"活血,破血,止血,生肌。治五黃疸腫,利臟熱。截瘧,平胃,明耳目。"
⑤《四川中藥志》:"生血。治腎虛遺精,腰痛,濕熱黃腫。"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或燉肉。外用:搗敷。
【選方】
① 治瘧疾:肥田草一兩,煨水服。(《貴州草藥》)
② 治鼻血:肥田草一兩,煨甜酒吃。(《貴州草藥》)
③ 治黃腫及水腫:野麻豌、黃腳雞、水皂角、臭草根、打碗子根。煎服。(《四川中藥志》)
④ 治夜夢(mèng)遺精,心慌心跳:野麻豌、黃精、天冬、朱砂、仙茅、杜仲。燉豬蹄服。(《四川中藥志》)
⑤ 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肥田草種子、小血藤各五錢,泡酒服。(《貴州草藥》)
⑥ 治疔瘡:鮮大巢菜,鹽鹵搗敷。(江西《草藥手冊(c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