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2月7日 19:00-21:00
詳情2月8日 09:00-21:00
詳情DNA分子生物學史:
最早分離出DNA的弗雷德里希。米歇爾是一名瑞士醫(yī)生,他在1869年,從廢棄繃帶里所殘留的膿液中,發(fā)現(xiàn)一些只有顯微鏡可觀察的物質。由于這些物質位于細胞核中,因此米歇爾稱之為“核素”(nuclein)。到了1919年,菲巴斯。利文進一步辨識出組成DNA的堿基、糖類以及磷酸核苷酸單元【3】,他認為DNA可能是許多核苷酸經(jīng)由磷酸基團的聯(lián)結,而串聯(lián)在一起。不過他所提出概念中,DNA長鏈較短,且其中的堿基是以固定順序重復排列。1937年,威廉。阿斯特伯里完成了第一張X光衍射圖,闡明了DNA結構的規(guī)律性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1928年,弗雷德里克。格里菲斯從格里菲斯實驗中發(fā)現(xiàn),平滑型的肺炎球菌,能轉變成為粗糙型的同種細菌,方法是將已死的平滑型與粗糙型活體混合在一起。這種現(xiàn)象稱為“轉型”。但造成此現(xiàn)象的因子,也就是DNA,是直到1943年,才由奧斯瓦爾德。埃弗里等人所辨識出來。1953年,阿弗雷德。赫希與瑪莎。蔡斯確認了DNA的遺傳功能,他們在赫希-蔡斯實驗中發(fā)現(xiàn),DNA是T2噬菌體的遺傳物質。
劍橋大學里一面紀念克里克與DNA結構的彩繪窗。到了1953年,當時在卡文迪許實驗室的詹姆斯。沃森與佛朗西斯??死锟?,依據(jù)倫敦國王學院的羅莎琳。富蘭克林所拍攝的X光衍射圖及相關資料,提出了最早的DNA結構精確模型,并發(fā)表于《自然》期刊。五篇關于此模型的實驗證據(jù)論文,也同時以同一主題發(fā)表于《自然》。其中包括富蘭克林與雷蒙。葛斯林的論文,此文所附帶的X光衍射圖,是沃森與克里克闡明DNA結構的關鍵證據(jù)。此外莫里斯。威爾金斯團隊也是同期論文的發(fā)表者之一。富蘭克林與葛斯林隨后又提出了A型與B型DNA雙螺旋結構之間的差異。1962年,沃森、克里克以及威爾金斯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克里克在1957年的一場演說中,提出了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預測了DNA、RNA以及蛋白質之間的關系,并闡述了“轉接子假說”(即后來的tRNA)。1958年,馬修。梅瑟生與富蘭克林。史達在梅瑟生-史達實驗中,確認了DNA的復制機制。后來克里克團隊的研究顯示,遺傳密碼是由三個堿基以不重復的方式所組成,稱為密碼子。這些密碼子所構成的遺傳密碼,最后是由哈爾。葛賓??评{、羅伯特。W.霍利以及馬歇爾。沃倫。尼倫伯格解出。為了測出所有人類的DNA序列,人類基因組計劃于1990年代展開。到了2001年,多國合作的國際團隊與私人企業(yè)塞雷拉基因組公司,分別將人類基因組序列草圖發(fā)表于《自然》與《科學》兩份期刊。
2月7日 19:00-21:00
詳情2月8日 09:00-21: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