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直播公告
張鈺琪 10月29日 19:00-21:00
詳情張鈺琪 9月23日 19:30-21:00
詳情脾的生理功能是中西醫(yī)結合醫(yī)師考試需要復習的內容,醫(yī)學教育網搜索整理了相關資料供廣大考生參考!
1.脾主運化:運,即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運化,指脾具有將水谷化為精微,并將精微物質轉輸至全身各臟腑組織的功能。實際上,脾就是對營養(yǎng)物質的消化、吸收和運輸?shù)墓δ埽?
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轉輸,是在脾胃、肝膽、大小腸等多個臟腑共同參與下的一個復雜的生理活動,其中脾起主導作用:脾的運化功能主要依賴脾氣升清和脾陽溫煦的作用:脾宜升則健。“人納水谷,脾氣化而上升”(《醫(yī)學三字經。附錄。臟腑》),“脾升而善磨”(《四圣心源》),水谷入胃,全賴脾陽為之運化。故“脾有一分之陽,能消一分之水谷;脾有十分之陽,能消十分之水谷”(《醫(yī)原》)。脾的運化功能,統(tǒng)而言之曰運化水谷,分而言之,則包括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
(1)運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種飲食物。脾運化水谷,是指脾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脾運化水谷的過程為:一是胃初步腐熟消化的飲食物,經小腸的泌別清濁作用,通過脾的磨谷消食作用使之化為水谷精微(又稱水谷精氣);二是吸收水谷精微并將其轉輸至全身;三是將水谷精微上輸心肺而化為氣血等重要生命物質。概言之,脾主運化水谷,包括了消化水谷、吸收轉輸精微并將精微轉化為氣血的重要生理作用。飲食人胃后,對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實際上是在胃和小腸內進行的。“脾主運化,胃司受納,通主水谷”(《類經,藏象類》)。胃主受納水谷,并對飲食物進行初步消化,通過幽門下移于小腸作進一步消化。但必須依賴脾的磨谷消食作用,才能將水谷化生為精微,“脾之所以消磨水谷者,非為磨之能礱,杵之能舂也,以氣吸之,而食物不墜焉耳。食物入胃,有氣有質,質欲下達,氣欲上升,與胃氣熏蒸,氣質之去留各半,得脾氣一致,則胃氣有助,食物之精得以盡留,至其有質無氣,乃縱之使去,幽門開而糟粕棄矣”(《醫(yī)述》引《醫(yī)參》)。
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后,其水谷精微又靠脾的轉輸和散精作用而上輸于肺,由肺臟注入心脈化為氣血,再通過經脈輸送全身,以營養(yǎng)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各個組織器官。“飲食先人于胃,俟脾胃運化,其精微上輸于肺,肺氣傳布各所當人之臟,濁氣下人大小腸,是脾胃為分金爐也”(《醫(yī)權初編》)??傊迮K六腑維持正常生理活動所需要的水谷精微,都有賴于脾的運化作用。由于飲食水谷是人出生之后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營養(yǎng)物質的主要來源,也是生成氣血的物質基礎。飲食水谷的運化則是由脾所主,所以說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曰:“一有此身,必資谷氣,谷入于胃,灑陳于六腑而氣至,和調于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故曰后天之本在脾”(《醫(yī)宗必讀。腎為先天本脾為后天本論》)。但“五味人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素問。奇病論》),人以水谷為本,脾胃為水谷之海,故又云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這一理論在養(yǎng)生防病方面,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脾的運化功能強健,習慣上稱作“脾氣健運”。只有脾氣健運,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為化生氣、血、津液等提供足夠的養(yǎng)料,才能使全身臟腑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yǎng),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反之,若脾失健運,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之而失常,就會出現(xiàn)腹脹、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氣血不足等病理變化。
(2)運化水濕:運化水濕又稱運化水液,是指脾對水液的吸收和轉輸,調節(jié)人體水液代謝的作用,即脾配合肺、腎、三焦、膀胱等臟腑,調節(jié)、維持人體水液代謝平衡的作用。脾主運化水濕是調節(jié)人體水液代謝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人體水液代謝過程中,脾在運輸水谷精微的同時,還把人體所需要的水液(津液),通過心肺而運送到全身各組織中去,以起到滋養(yǎng)濡潤作用,又把各組織器官利用后的水液,及時地轉輸給腎,通過腎的氣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胱,排泄于外,從而維持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脾居中焦,為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故在人體水液代謝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樞紐作用。因此,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健旺,既能使體內各組織得到水液的充分濡潤,又不致使水濕過多而潴留。反之,如果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失常,必然導致水液在體內的停滯,而產生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甚則形成水腫。故曰:“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問。至真要大論》)。這也就是脾虛生濕、脾為生痰之源和脾虛水腫的發(fā)生機理。
脾運化水谷精微和運化水濕兩個方面的作用,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一種功能失??蓪е铝硪环矫娴墓δ苁С#试诓±砩铣3;ヒ?。
2.脾主生血統(tǒng)血:脾主生血,指脾有生血的功能。統(tǒng)血,統(tǒng)是統(tǒng)攝、控制的意思。脾主統(tǒng)血,指脾具有統(tǒng)攝血液,使之在經脈中運行而不溢于脈外的功能。
(1)脾主生血: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運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質基礎。故張景岳說:“血……,源源而來,生化于脾”(《景岳全書。血證》)。脾運化的水谷精微,經過氣化作用生成血液。脾氣健運,化源充足,氣血旺盛則血液充足。若脾失健運,生血物質缺乏,則血液虧虛,出現(xiàn)頭暈眼花,面、唇、舌、爪甲淡白等血虛征象。
⑵脾主統(tǒng)血:“脾統(tǒng)諸經之血”(《名醫(yī)匯粹》),“人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tǒng)攝”(《沈注金匱要略。卷十六》)。脾氣能夠統(tǒng)攝周身血液,使之正常運行而不致溢于血脈之外。脾統(tǒng)血的作用是通過氣攝血作用來實現(xiàn)的。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氣為血帥,血隨氣行。脾的運化功能健旺,則氣血充盈,氣能攝血;氣旺則固攝作用亦強,血液也不會逸出脈外而發(fā)生出血現(xiàn)象。反之,脾的運化功能減退,化源不足,則氣血虛虧,氣虛則統(tǒng)攝無權,血離脈道,從而導致出血:由此可見,脾統(tǒng)血,實際上是氣對血作用的具體體現(xiàn),所謂“脾統(tǒng)血者,則血隨脾氣流行之義也”(《醫(yī)碥。血》)。但脾之統(tǒng)血與脾陽也有密切關系。“脾統(tǒng)血,血之運行上下,全賴于脾。脾陽虛,則不能統(tǒng)血”(《血證論。臟腑病機論》)。因脾失健運,陽氣虛衰,不能統(tǒng)攝血液,血不歸經而導致出血者稱為脾不統(tǒng)血,臨床上表現(xiàn)為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尤以下部出血多見。
脾不僅能夠生血,而且還能攝血,具有生血統(tǒng)血的雙重功能。所以說:“睥統(tǒng)血,脾虛則不能攝血;脾化血,,脾虛則不能運化,是皆血無所主,因而脫陷妄行”(《金匱翼。卷二》)。
3.脾主升清:升,指上升和輸布;清,指精微物質。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將水谷精微等營養(yǎng)物質,吸收并上輸于心、肺、頭目,再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yǎng)全身,并維持人體內臟位置相對恒定的作用。這種運化功能的特點是以上升為主,故說“脾氣主升”。
而上升的主要是精微物質,所以說“脾主升清”。脾之升清,是和胃之降濁相對而言。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氣主升與胃氣主降形成了升清降濁的一對矛盾,它們既對立又統(tǒng)一,共同完成飲食物之消化吸收和輸布。另一方面,臟腑之間的升降相因、協(xié)調平衡是維持人體內臟位置相對恒定的重要因素。脾氣之升可以維持內臟位置之恒定而不下垂。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營養(yǎng)物質才能正常吸收和輸布,氣血充盛,人體的生機盎然。同時,脾氣升發(fā),又能使機體內臟不致下垂。如脾氣不能升清,則水谷不能運化,氣血生化無源,可出現(xiàn)神疲乏力、眩暈、泄瀉等癥狀。脾氣下陷(又稱中氣下陷),則可見久泄脫肛甚或內臟下垂等。
張鈺琪 10月29日 19:00-21:00
詳情張鈺琪 9月23日 19:30-21: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