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本經(jīng)逢原》
【拼音名】Yè Jiāo Ténɡ
【別名】棋藤(《南京民間藥草》),首烏藤(《江蘇植藥志》)。
【來源】為蓼科植物何首烏的藤莖或帶葉藤莖。帶葉的藤莖,于夏、秋采取。但商品大都用藤莖,于秋季葉落后割取,除去細枝、殘葉,切成長約70厘米的段落,捆成把,曬干。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何首烏條。
【生境分布】主產(chǎn)河南、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等地。
【性狀】
干燥的藤莖呈細長圓柱狀,通常扭曲,有時分枝,直徑3~7毫米。表面紫褐色,粗糙,有扭曲的縱皺紋和節(jié),并散生紅色小斑點,栓皮菲薄,呈鱗片狀剝落。質硬而鹿,易折斷,斷面皮部棕紅色,木部淡黃色,木質部呈放射狀,中央為白色疏松的髓部。氣無,味微苦澀。以粗壯均勻、外表紫褐色者為佳。
四川商品為干燥的帶葉嫩莖。莖細,黃綠色或黃褐色,葉多皺縮。
【化學成份】莖含蒽醌類,主要為大黃素、大黃酚或大黃素甲醚,均以結合型存在。
【炮制】清水洗凈,稍浸泡,撈出,潤透后,切段,曬干。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性味】
甘微苦,平。
①《本草再新》:味苦,性溫,無毒。
②《飲片新參》:苦澀微甘。
③《陜西中草藥》:性平,味甘。
【歸經(jīng)】
入心、肝經(jīng)。
①《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經(jīng)。
②《四川中藥志》:入肝、腎二經(jīng)。
【功能主治】
養(yǎng)心,安神,通絡,祛風。治失眠,勞傷,多汗,血虛身痛,癰疽,瘰疬,風瘡疥癬。
①《綱目》:風瘡疥癬作癢,煎湯洗浴。
②《本草再新》:補中氣,行經(jīng)絡,通血脈,治勞傷。
③《本草正義》:治夜少安寐。
④《飲片新參》:養(yǎng)肝腎,止虛汗,安神催眠。
⑤《安徽藥材》:消癰腫、瘰疬和痔瘡。
⑥《陜西中草藥》:祛風濕,通經(jīng)絡。治失眠,多汗,貧血,周身酸痛,疥癬等皮膚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4錢。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附方】
①治徹夜不寐,間日輕重,如發(fā)瘧:夜交藤(切)四錢,真珠母八錢,龍齒二錢,柴胡(醋炒)一錢,薄荷一錢,生地六錢,歸身二錢,白芍(酒炒)一錢五分,丹參二錢,柏子仁二錢,夜合花二錢,沉香五分,紅棗十枚。水煎服。(《醫(yī)醇媵義》甲乙歸臟湯)
②治腋疽:首烏藤、雞屎藤葉各適量。搗爛,敷患處。(《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③治痔瘡腫痛:首烏藤、假蔞葉、杉木葉各適量。煎水洗患處。(《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各家論述】《本草正義》:夜交藤,瀕湖止稱莖葉治風瘡疥癬,作浴湯甚效,今以治夜少安寐,蓋取其能引陽入陰耳。然不寐之源,亦非一端,茍不知從病源上著想,而惟以此為普通用品,則亦無效。但止堪供佐使之助,因是調和陰陽者,故亦有利無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