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昏迷的生化機制主要有以下幾種學說:
(1)氨中毒學說:該學說認為由于肝功能不全情況下,血氨的來源增多或去路減少,引起血氨升高。高濃度的血氨通過干擾腦組織的能量代謝,對神經細胞膜的抑制作用,以及對神經遞質的影響從而出現(xiàn)腦功能障礙而導致昏迷。
(2)假神經遞質學說:肝功能不全時,由于肝內單胺氧化酶活性降低或門體側支循環(huán)的形成,導致一些與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極為相似的假性神經遞質(生理效能較真性神經遞質弱)如苯乙醇胺、羥苯乙醇胺在網狀結構的神經突觸部位堆積,使神經突觸部位沖動的傳遞發(fā)生障礙,從而引起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障礙而導致昏迷。
(3)氨基酸不平衡與肝昏迷:在嚴重肝功能損傷和有門腔靜脈短路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條件下,血中支鏈氨基酸(纈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濃度明顯降低,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明顯增高,當大量芳香族氨基酸進入腦細胞,使假性神經遞質生成增多,并抑制去甲腎上腺素合成,最終導致肝性昏迷。
(4)γ-氨基酸(GABA)學說:肝功能衰竭時,肝不能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清除腸源性GABA,使血中GABA濃度增高,造成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