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以前通常用慣用單位,即用先報道某種酶測定方法的臨床酶學家的姓氏來命名其單位。例如,測定AMY的Somogyi單位,轉氨酶的賴氏單位(Reitman-Frankel)等。不僅酶不同,單位不同,即使是同一種酶也因方法不同而可有數(shù)種活性單位,參考值差別也很大,給臨床實際工作帶來很大不便。
1963年國際生化協(xié)會酶學委員會推薦采用國際單位(IU)來統(tǒng)一表示酶活性的大小。1976年對酶活性單位定義為:在特定的條件下,1min能轉化1mmol底物的酶量,即1IU=1mmol.min。目前國內外大多數(shù)臨床實驗室常省略國際二字,即將IU簡寫為U。
1979年國際生物化學協(xié)會為了使酶活性單位與國際單位制(SI)的反應速率相一致,推薦用Katal單位(也稱催量,Kat)。即在規(guī)定條件下,每秒(s)鐘催化轉化1mol底物的酶量,即1katal=1mol.s。我國法定計量單位制中,酶催化活性單位為katal,因表示血漿中酶量時過大,故常用mkatal或nkatal表示。IU和katal間關系如下醫(yī)學教|育網(wǎng)|收集整理:1katal=60´10U,1U=16.67nmol.s=16.67nka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