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膿腫是指腹腔內某一間隙或部位因組織壞死液化,被腸曲、內臟、腹壁、網(wǎng)膜或腸系膜等包裹,形成局限性膿液積聚。包括膈下膿腫、盆腔膿腫和腸間膿腫。引起繼發(fā)性腹膜炎的各種疾病、腹部手術和外傷后均可引起本病。
該病的病因病理主要為:①膈下膿腫:凡是膿液積聚在橫膈下的任何一處均稱為膈下膿腫。膈下膿腫是腹腔內膿腫最為重要的一種。是腹膜炎的嚴重并發(fā)癥。當感染一經(jīng)在膈下形成膿腫都必須通過外科引流才能治療。膈下腹膜淋巴網(wǎng)豐富,故感染易于引向膈下,膈下膿腫可以因體內任何部位的感染而繼發(fā)。大部分為腹腔膿性感染的并發(fā)癥。常見于急性闌尾炎穿孔、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以及肝膽等的急性炎癥,這些常并發(fā)右膈下感染。腹膜外的膈下膿腫,多來自肝膿腫的破入,據(jù)統(tǒng)計約25%~30%之膈下感染會發(fā)展成為膿腫,余者多可自行消散,這是由于腹腔上部之腹膜具有強大的抵抗力。引起膿腫的病原菌多數(shù)來自胃腸道,其中大腸桿菌,厭氧菌的感染約占40%,鏈球菌的感染占40%,葡萄球菌感染約占20%。但多數(shù)是混合性感染。②盆腔膿腫:盆腔位于腹膜最低部位,腹腔內炎性滲出物易積于此間,為腹腔內感染最常見的并發(fā)癥。③腸間膿腫:膿液被包圍在腸管,腸系膜與網(wǎng)膜之間,可形成單個或多個大小不等之膿腫,由于膿腫周圍有較廣泛之粘連,常伴發(fā)不同程度的粘連性腸梗阻、如膿腫穿入腸管或膀胱,則形成內瘺,膿液即隨大小便排出。
一、臨床表現(xiàn)
1.膈下膿腫:膈下膿腫的診斷一般比較困難,因為本病是繼發(fā)感染,常被原發(fā)病灶之癥狀所掩蓋。原發(fā)灶經(jīng)過治療病情好轉,數(shù)日后又出現(xiàn)持續(xù)發(fā)燒,乏力,上腹部疼痛,應該想到有無膈下感染。
⑴毒血癥:早期為細菌性毒血癥的表現(xiàn),即在康復過程中突然發(fā)生間歇或弛張型高燒,有時是寒戰(zhàn)高燒,食欲減退、脈率快或弱而無力乃至血壓下降。
?、铺弁矗荷细雇?、在深呼吸和轉動體位時加重,有持續(xù)性鈍痛向肩背部放散,膿腫大時可有脹痛氣急、咳嗽或呃逆。
⑶膈下和季助區(qū)有叩擊痛、壓痛,若膿腫表淺時該處皮膚有可凹性水腫。
?、然紓戎粑鼊佣茸冃?,肋間隙不如健側明顯。
⑸肝濁音界升高。
?、始s25%的病例膿腔中含有氣體,可叩擊出四層不同之音響區(qū),最下層為肝濁音或膿腔的濁音,上層為氣體之鼓音,再上層為反應性胸腔積液或萎縮肺的濁音,最上層為肺之清音。
?、嘶紓确蔚撞亢粑魷p弱或消失。
?、贪准毎嫈?shù)升高及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加。
2.盆腔膿腫:由于盆腔腹膜面小,吸收的毒素也較小、因此盆腔膿腫的全身中毒癥狀較輕。而局部癥狀相對顯著,一般表現(xiàn)體溫馳張不退或下降后又回升,白細胞增多中性粒細胞比值增高,由于膿液刺激直腸和膀胱,病人感覺有里急后重感即下腹墜脹不適,大便次數(shù)增多,糞便常帶有黏液,尿頻和排尿困難等征象。直腸指診可發(fā)現(xiàn)肛管括約肌松弛,直腸前壁可捫及包塊有觸痛,有時有波動感。
3.腸間膿腫:臨床上可表現(xiàn)有馳張熱,腹張、或不完全性腸梗阻、有時可捫及壓痛之包塊。
二、診斷依據(jù)
1.X線檢查:病人取立位,從前后和側位拍片,可發(fā)現(xiàn)病側之橫膈運動消失或減弱,示有膈下感染,但不一定積膿。還可發(fā)現(xiàn)病側橫膈抬高,和助膈角消失,肺野模糊,表示有反應性胸腔積液、或肺突質變化,可以看到膈下有氣液面,約10%的膈下膿腫有產(chǎn)氣菌的感染,及胃、十二指腸穿孔之氣體,左膈下膿腫可見胃受壓移位。
2.B超檢查:B超可明確顯示膿腔之大小,部位、深淺度,又可在B超引導下做穿刺抽膿或將穿刺點標于體表做診斷性穿刺。
3.電子計算機X線斷層掃描(CT),可行定性定位診斷。
4.診斷性穿刺:穿刺的確可以使炎癥沿針道播散,如穿刺若經(jīng)肋膈角可以致胸腔感染,所以有些外科醫(yī)生寧愿行探查性切開,我們認為在病情重而診斷又不肯定時,可在X線或B超定位引導下穿刺,若抽出膿汁則立即切開引流。實際上膈下膿腫存在時,其肋膈角大部已有粘連故穿刺引起膿胸之機會不大。
三、治療原則
1.膈下膿腫:膈下膿腫起始于感染,如能積極治療使炎癥逐漸消散,則能預防膿腫形成。因此,半臥位、胃腸減壓、選用適當之抗菌素、以及加強支持療法等都是預防形成膿腫的治療。一旦形成膿腫必須及早手術引流。以防膈下膿腫穿破膈肌形成膿胸,或破入腹腔再次形成彌漫性腹膜炎,穿破附近血管引起大出血等。手術前一定確定膿腫的位置以便選擇引流的切口和進路。手術避免污染胸腔和腹腔,并給以輸血等支持治療,保證病人順利渡過手術關并及早痊愈。膈下膿腫常用之手術引流途徑有:經(jīng)前肋緣下部,后腰部、及側胸部三種。
?、沤?jīng)前肋緣下部引流:是最常用之途徑。優(yōu)點是此途徑較安全,缺點是膈下膿腫多數(shù)偏高偏后,從前壁引流不易通暢,目前加用負壓吸引可彌補其不足。對位置較前的膿腫,此手術進路最為理想。方法是局麻下做前肋緣下切口、切開皮膚和肌層顯露腹膜后,用長9號針穿刺以確定膿腔位置,若靠上可在腹膜外向上分離至接近膿腔部位,再穿刺抽出膿液后沿穿刺針進止血鉗以擴大引流口,吸盡膿汁,置管引流。若膿腫在切口附近,可直接引流,不要進入腹膜腔去分離膿腫周圍之粘連,以防濃汁進入腹腔造成腹膜炎。
?、平?jīng)后腰部引流途徑:此途徑適用于左右膈下靠后部的膿腫,即使是右肝上間隙靠后的膿腫,也可采用此引流途徑。,方法是在局麻下沿第十二肋做切口,在骨膜下切除第十二肋,平第一腰椎棘突平面橫行切開肋骨床,然后進入腹膜后間隙,用粗針穿刺找到膿腔,再用手指插入膿腔排膿。手術盡可能在直視下進行,避免誤入胸腔。
⑶經(jīng)側胸部引流:適用于右肝上間隙的高位膈下膿腫,此途徑須經(jīng)過胸腔肋膈角部分,除非原有胸膜疾病此處已粘連閉合,否則均應分二期進行。第一期在側胸部第8或第9肋處做切口并切除一小段肋骨直至胸膜。然后用碘仿紗布和酒精紗布填塞傷口,使引起周圍粘連一周后再行第二期手術時即可在穿刺定位后,切開已粘連的胸腔肋膈角,直達膿腫置管引流。
2.盆腔膿腫:盆腔感染尚未形成膿腫時,可選用適當?shù)目咕刂委?,熱水坐浴、理療,或用溫水灌腸(41~43℃),在保守治療過程中反復肛指檢查,一旦膿腫形成肛指即觸到包塊軟有波動感。應立即行盆腔膿腫切開引流術。手術方法是使病人在手術床上取截石位,用肛鏡顯露直腸前壁在包塊波動處用長粗針頭穿刺。抽得膿液后,穿刺針暫不拔出,用尖刀沿穿刺針方向切一小口,再用直止血鉗插入膿腔擴大引流口,放盡膿液后,放置軟橡皮引流條引流。術后第3~4天拔去引流物。對已婚婦女,膿腫向陰道突破者,可經(jīng)陰道后穹窿切開引流。
3.腸間膿腫:確診而又保守治療無效時,應考慮剖腹探查引流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