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開發(fā)者:1

蘋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時客服電話:010-82311666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中醫(yī)理論 > 辨證論治 > 中醫(yī)內科 > 正文

面神經麻痹

2009-08-07 17:26 醫(yī)學教育網
|

  【概述】

  面神經麻痹是由于面神經炎引起的周圍性面癱(簡稱面癱)。臨床上以口眼歪斜為主要特征,多為單側性,雙側同時發(fā)病的極少。起病急,病側面部表情肌癱瘓,前額皺紋消失,眉毛下垂,瞼裂擴大,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面部被牽向健側。本病為神經科臨床的常見病、多發(fā)病,任何年齡均可發(fā)病,但以20~40歲最為常見。任何季節(jié)均可發(fā)病。面癱輕者,并及時治療,預后較好;面癱持續(xù)時間越長,預后越差。面神經麻痹中醫(yī)稱“面癱”、“口僻”等,屬“中風”范疇。

  【病因病理】

  面神經麻痹的病因主要為“正氣”相對虛于內,頭面部受風寒之邪侵襲所致,導致筋脈失養(yǎng)而致本病。

  病理變化為患者在勞累和體力下降的情況下,正氣相對虛于內,脈絡空虛,頭面部受風寒之邪侵襲,導致經絡阻滯,氣血痹阻經絡,筋脈失養(yǎng),而見口眼歪斜諸癥。

  【診斷要點】

  1.發(fā)病年齡多在20~40歲之間,男性居多。多有面部受涼、風吹病史。

  2.起病急驟,伴面癱側耳后、耳內、乳突或面部輕微疼痛,清晨洗漱時發(fā)現口角流水,面部活動不靈,口角歪斜;或于進食時發(fā)現食物存積于一側齒頰間隙,并有口水從口角淌下。

  3.病側面部表情肌癱瘓,眼瞼閉合不能或不全,淚液分泌減少,病側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溝變淺或平坦,口角下垂,病側做閉目、蹙眉、皺額、鼓氣、噘嘴、露齒等動作均不能。

  【辯證分型】

  1.風邪入絡癥狀:每于晚間受風寒或受潮濕之后,次日晨起即發(fā)現面癱,口眼歪斜,或有頭痛,苔薄白,脈浮。

  證候分析:正氣相對不足,脈絡空虛,感受風寒之邪,侵襲頭面,筋脈痹阻,故面癱乃作,口眼歪斜;

  風寒之邪外束,故頭痛,苔薄白,脈浮。

  2.氣血兩虛癥狀:口眼歪斜,日久不復,頭暈乏力,納差胃呆,心悸眼花,苔薄,脈細。

  證候分析:正氣不足,感受風寒之邪之后,經絡阻滯,氣血痹阻不利,筋脈失養(yǎng),故口眼歪斜,日久不復;病久不復,致氣血兩虛,故頭暈乏力眼花;血不養(yǎng)心,故心悸陣作;牌不健運,則納差胃呆;苔薄,脈細為氣血不足之征。

  3.痰瘀互阻癥狀:口眼歪斜,頭痛,肢體麻木,頭暈,神疲乏力,納呆。舌質黯,苔薄膩,脈細滑或細澀。

  證候分析:氣血不足,脈絡空虛,風寒之邪人絡,夾痰夾瘀痹阻經絡,故口眼歪斜而致面癱;瘀血阻絡,清竅不利,故頭痛肢麻;氣血不足,故頭暈,神疲乏力;健運失司,納呆;舌質黯,苔薄膩,脈細滑或細澀為氣虛血滯,痰瘀互阻之象。

  【分型治療】

  1.風邪入絡治則:祛風活血,和營通絡。

  方藥:牽正散加減。

  白附子9克僵蠶9克全蝎粉1.5克(吞)當歸9克防風9克白芷12克白芍12克川芎6克鉤藤12克天麻12克隨癥加減:痰多者,加天竺黃12克、制南星12克,以化痰開竅;醫(yī)學教育.網收集整理口于咽燥者,加黃芩12克、生石膏30克,以清熱瀉火;有寒象者,加細辛6克、麻黃9克,以溫經通絡散寒;有瘀象者,加雞血藤15克、紅花9克、路路通9克,以活血通絡。

  2.氣血兩虛治則:補益氣血,祛風通絡。

  方藥:八珍湯加減。

  黨參9克白術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當歸9克赤芍12克川芎6克地龍12克蜈蚣2條全蝎粉1.5克(吞)桂枝9克隨癥加減:神疲氣短者,加黃芪15克,以補益中氣;頭暈目花者,加枸杞子12克、菊花9克,以補肝而清利頭目;心悸失眠者,加棗仁12克、夜交藤30克,以養(yǎng)心安神。

  3.痰瘀互阻治則:益氣活血,祛疾通絡。

  方藥:補陽還五湯合牽正散加減。

  生黃芪15克當歸9克川芎6克赤芍9克地龍12克白附子9克桃仁9克紅花9克全蝎粉2克(吞)隨癥加減:寒象者,酌加桂枝9克、羌活9克,以溫經散寒;熱象者,加黃芪12克、生石膏30克,以清膽胃經熱;痰濕明顯者,加陳皮6克、半夏9克,以祛濕化痰;伴面肌痙攣者,適當加大全蝎粉的用量,并加用白芍15克、甘草6克、雞血藤15克,以解痙緩急通絡。

  中成藥

  1.大活絡丸 每次1丸,每日2~3次。適用于本病有寒象者。

  2.牛黃清心丸 每次1丸,每日2~3次。適用于本病有熱象者。

  【簡便方】

  1.蜈蚣、全蝎和僵蠶,其用量為1:2:3,焙于研末,每服2克,每日3次。

  2.用生蓖麻仁7粒去殼,搗爛,貼敷于患側牽正穴,即左斜敷右,右斜敷左。

  【其它療法】

  針灸療法:取風池、翳風、陽白、四白、地倉、下關、合谷。迎香穴,每次取2~4穴,急性期每日治療,慢性期隔日治療。亦可用透穴法治療,如陽白透魚腰、迎香透四白、地倉透頰車等。醫(yī)學教.育網收集整理除合谷穴外,均取患側穴。局部針刺治療面神經麻痹時,應注意刺激強度,以局部不出現發(fā)僵發(fā)緊感為宜,以免影響面癱的恢復,導致面肌痙攣的出現。

  按摩法:本法對于改善局部的木僵感,促進面癱恢復有一定幫助,而且不易導致面肌痙攣。以點揉手法為主,穴位選用可參照體針治療。

  理療法:急性期可以在耳后莖乳突孔附近進行熱敷,紅外照射,或短波照射,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消除水腫,減輕或緩解局部疼痛癥狀。

  功能鍛煉:早期的面部表情肌功能鍛煉對于縮短療程有重要意義。盡早進行皺眉、抬額、閉眼、露齒、鼓腮、吹口哨等動作的訓練,每日進行數次,每次進行數分鐘。

  握藥療法:取桂枝9克、麻黃6克、防已6克、荊芥6克、川芎15克、防風15克、附子4克,共為細末,蔥白搗泥調和,握于手心,令微汗出,每日1次。

  【注意事項】

  1.發(fā)病期間應避免局部遭受風寒之邪侵襲,可用口罩保護患部,使之溫暖。

  2.急性期應立即采取措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局部炎癥、水腫的消退和吸收,以免面神經進一步受損。

  3.局部經常按摩,盡早進行患側面部肌肉運動,以利盡早恢復。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距離2024醫(yī)師二試考試

編輯推薦
    •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湯以恒 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 《消化系統》 免費試聽
    免費資料
    醫(yī)師資格考試 備考資料包
    高頻考點
    報考指南
    模擬試卷
    復習經驗
    立即領取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