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①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②,通于秋氣。腎者,主蟄↑③,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fā),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④,通于冬氣。肝者,罷極之本↑⑤,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⑥,此為陽中之少陽↑⑦,通于春氣。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⑧,能化糟粕,轉(zhuǎn)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⑨,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⑩之類,通于土氣。凡十一藏取決于膽也。
【解析】
本節(jié)首先提出了“藏象”的概念。藏,指藏于人體內(nèi)部的臟器;象,主要是指內(nèi)臟功能活動反映于外的征象。藏是象的內(nèi)在本質(zhì),象是藏的外在反映?!秲?nèi)經(jīng)》對藏的界定,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主要著眼于臟腑的生理功能和與之相聯(lián)系的心理活動、形體官竅、自然界物象等。因此,藏象主要是指內(nèi)在臟腑與其表現(xiàn)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也涉及內(nèi)在臟腑的解剖形象及其通應的自然界的物象。
其次,指出了以五臟為核心的人體五大生理系統(tǒng)。五臟各有其獨特的生理功能,各以此顯示出其為生命之本的重要作用,心為“生之本”,肺為“氣之本”,腎為“封藏之本”,肝為“罷極之本”,脾為“倉廩之本”。人體以五臟為中心,一方面五臟與人體神志、五體、五華相互聯(lián)系,構成一個以肝、心、脾、肺、腎五大系統(tǒng)為核心的有機整體;另一方面,五臟與自然界四時之氣相通應,由此決定了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必然受到四時陰陽變化的影響。
最后,提出了“凡十一藏取決于膽”的重要理論觀點,強調(diào)了膽腑功能的特殊性及重要性。
本節(jié)原文不僅是中醫(yī)藏象學說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對于研究臟腑生理功能及與形體官竅的關系有著重要意義,而且也是中醫(yī)診斷學的主要理論基礎。臨床時可根據(jù)人體內(nèi)在臟腑的生理活動及病理變化的征象,了解臟腑的病變情況,作為辨證中定位和定性的依據(jù)。如以腎“其華在發(fā)”、“其充在骨”的理論,說明頭發(fā)和骨骼在生理上與腎密切相關。因此,當骨發(fā)生病變,如小兒生長發(fā)育障礙,出現(xiàn)五遲(立遲、行遲、齒遲、發(fā)遲、語遲)、雞胸、龜背、解顱等癥,皆可從腎虛論治,以地黃丸為主,酌加鹿茸、龜板等藥。成人出現(xiàn)的腰膝酸軟、頭發(fā)華白也多從腎虛論治。
【解惑】
為什么說“凡十一臟取決于膽也”原文最后指出:“凡十一臟取決于膽也”。這是強調(diào)膽的功能特殊而又重要,因而提出以十一臟功能的發(fā)揮,取決于膽的功能正常。李杲對此深有體會,他在《脾胃論》中指出:“膽者少陽春升之氣,春氣升則萬化
?、偕裰儯骸缎滦U吩疲?ldquo;詳神之變,全元起本并《太素》作神之處。”處,即居處之義,下文“魄之處”“精之處”“魂之居”“營之居”,例同。②陽中之太陰:據(jù)《新校正》云:“按‘太陰’《針灸甲乙經(jīng)》并《太素》作少陰。當作少陰。肺在十二經(jīng)雖為太陰,然在陽分之中,當為少陰也。”③主蟄,封藏之本:此以冬眠伏藏之蟲,比喻腎主藏精,宜閉藏而不安泄的功能。蟄,冬眠伏藏之蟲。④陰中之少陰:《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并《針灸甲乙經(jīng)》、《太素》‘少陰’作‘太陰’,當作‘太陰’。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腎在十二經(jīng)雖為少陰,然在陰分之中,當為太陰。”⑤罷極之本:罷,音義同疲;《說文》曰:“燕人謂勞曰極。”罷極,即勞困的意思。肝主筋,筋主運動,筋脈運動強健有力,賴于肝血和肝氣的濡養(yǎng),所以稱肝為罷極之本。⑥其味酸,其色蒼:據(jù)林億《新校正》,此六字及下文的“其味甘,其色黃”均為衍文。⑦陽中之少陽:《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并《針灸甲乙經(jīng)》、《太素》作‘陰中之少陽’,當作‘陰中之少陽’。”⑧器:中空的器皿。⑨唇四白:指口唇四周的白肉。⑩至陰:從陽位到達陰位。脾居中焦,位于上焦陽位與下焦陰位之間,故曰爭陰。
安,故膽氣春升,則余臟從之,所以十一臟皆取決于膽“:”大抵脾胃虛弱,陽氣不能生長,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臟之氣不生“。
因而強調(diào)在補益脾胃的同時,十分重視升發(fā)陽氣,陽氣升則脾氣隨之而升,水谷精氣得以輸布,全身得以營養(yǎng)。其在補中益氣湯中不僅用升麻舉陷,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更用柴胡以升發(fā)少陽之氣,促使脾氣上升,輸精于肺,全身臟腑得以充養(yǎng),虛證即愈。張介賓注說:“足少陽為半表半里之經(jīng),亦曰中正之官,又曰奇恒之腑,所以能通達陰陽,而十一臟皆取決乎此也。”
然又有不同見解者,認為此“十一”可能是古代書籍豎排,在傳抄過程中將“上”字一字誤為二字。若以此解釋,則成“凡上臟取決于膽”,正順應了上文“通于上氣”的語境,可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