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一個簡易的小藥箱,一雙破舊的粗布鞋,一條蜿蜒曲折的山路,在河北保定唐縣大茂山深處的草莊臺村,68歲的王月明是這里唯一的山村醫(yī)生,行醫(yī)46年里,他靠一雙快腿,走村串戶、跋山涉水,為300多名村民解除病痛,被稱為村民健康的“守護神”。
一個電話或者口信,立即出診,24小時隨叫隨到;每天至少步行20公里山路行醫(yī),十天半月就會磨壞一雙布鞋;對困難的村民定期上門問診,免費送藥……46年里村民的頭疼腦熱、大病小情,王月明都裝在心里,“現(xiàn)在年紀大了,但只要能爬起來一天,我就會給鄉(xiāng)親們看一天病。”
步行山路46載,十天半月磨壞一雙鞋
3月28日,在大茂山腳下的石門鄉(xiāng)草莊臺村,我們見到了出診歸來的村醫(yī)王月明。雖然年近七旬,但他依舊精氣神兒十足,健步如飛,“別看我年紀大了,走路快著哩,每天走著給鄉(xiāng)親們看病,爬山下河,你們年輕人都追不上。”
草莊臺村地處唐縣、阜平、淶源三縣交界,屬于唐縣深山區(qū),由草莊臺、大嶺口兩個自然村組成,人口居住分散,在王月明之前村里沒有過醫(yī)生。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為響應國家大力發(fā)展鄉(xiāng)村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的號召,王月明進入軍城二戰(zhàn)醫(yī)院進行學習,22歲他毅然回村當了一名赤腳醫(yī)生,一干就是46年。
王月明行醫(yī)全靠步行,46年里練就了一雙“飛毛腿”,一個小時能走十幾里路。“剛當醫(yī)生的時候,借錢買了一輛自行車,山路不好走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沖下溝受了重傷。”自打那以后,王月明就一直步行。爬山路、跨溝坎、趟河水、走雪地,每天至少步行20公里。在王月明家小院的角落里有一堆破舊的布鞋,他告訴我們:“常走山路,基本上十天半月就會磨壞一雙布鞋。冬天上山穿膠鞋,鞋里還要塞些棉花、破布來保暖。”
由于地處深山,除了附近的村民,大山另一側的淶源望天嶺村、大灘村的村民也都愛找他看病,“別人叫咱,說明信得過咱,多遠都得去。”王月明看病時常需要翻山越嶺,去淶源望天嶺出診一趟要15里,一個電話或者口信,不管白天晚上,立即出發(fā)。
王月明用一首小詩記錄了自己46年的行醫(yī)路:
羊腸小道彎又彎,出診診包挎在肩。
為給鄉(xiāng)親去治病,不分黑夜和白天。
夏天出診頂風雨,冬天診歸頂霜寒。
一年四季跑斷腿,藥費不夠買鞋穿。
爬山過河24小時出診路遇洪流險喪命
在王月明的家里,有一間不足5平米的小診所,陳列著100多種常用藥。
鄉(xiāng)村醫(yī)生是365天、24小時全天候工作。46年里,王月明走過多少里山路,摔過多少跟頭,磨壞多少雙布鞋,他早已記不清楚。村民有病了,只要一個電話或捎來口信,不論春夏秋冬、白天黑夜、刮風下雨、吃飯睡覺,王月明都會立即趕過去。
冬天大雪封山,有時深夜村民來電話求診,他也立即拿上手電、背上診包消失在漆黑的山路上。出診歸來,手腳已凍僵,身上摔得青一塊紫一塊。老伴康素梅心疼他:“等天亮了咱再去吧。”“鄉(xiāng)親們晚上打電話求醫(yī),一定是抗不住了,所以多晚都得去。”在王月明眼中,給鄉(xiāng)親們看病一刻也拖不得。
行醫(yī)46年,其中的艱辛只有王月明清楚。他向我們講述了行醫(yī)中險些喪命的驚險一幕——2011年6月的一天,凌晨1點多,王月明接到電話,對方火急火燎地求救:“王大夫,孩子發(fā)高燒一直不退。”王月明二話沒說,抄起手電背起出診包就出發(fā)了。此刻的山里正下著瓢潑大雨,“去給孩子看病要經(jīng)過一條河,暴雨之后河水猛漲,回來時齊腰深的洪水夾著沖刷下來石頭,一下子把我沖出了十幾米,手電、雨傘、鞋都沒了,我只顧得抱緊出診包。”回憶起當時的一幕,樂觀的王月明眼里也泛起了淚珠,“我光著腳,抹黑走了5里多才回到家,腿上全是劃開的血口子。”
“出診包是我的命!不能丟。”不論發(fā)生什么危險, 王月明第一時間都是守住自己的出診包,在他發(fā)黃的筆記本上記錄著這驚險的一幕:
窮山惡水害處多,王醫(yī)無奈通天河,
洪水壓身要廢命,誰知九死又回生。
“只要還能爬起來一天,就堅持給鄉(xiāng)親們看病”
從醫(yī)46年,王月明成了村民的“活病歷”,誰家有什么遺傳病史,不同季節(jié)村民容易患什么病,他都十分清楚。王月明還自己琢磨了一套自己的看病經(jīng)驗:一心二治三護理。
村里醫(yī)療條件差,人們?nèi)狈镜慕】狄庾R,好多人有了病不及時就醫(yī),扛不住了才看病,其實不是什么大病,病人自己先害怕了。“先要安撫病人的情緒,叫他們安心穩(wěn)定下來,再治病。”王月明說,邊穩(wěn)定住情緒,邊施藥治療,這才會有最好的效果。
除了治病,王月明還要充當“護工”,負責病人的后期護理。村民王海成老人患有多種疾病,每次病情發(fā)作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都請王月明出診,有時他排便困難,王月明就用手幫老人將大便摳出;還有的家里孩子小,王月明還會幫著照顧孩子、做飯等;村民輸液,王月明都會在旁看護,直到輸完液才走。有時候忙不過來,老伴兒康素梅也義務來幫忙。
“不收出診費,打針一次5塊錢,只收個成本費。”王月明說,這輩子一天最多賺20塊錢。王月明有四個孩子,掙的錢還不夠養(yǎng)家糊口,最難的時候,靠親戚借的500塊錢進藥為鄉(xiāng)親們看病。“當鄉(xiāng)醫(yī)是個良心活,從沒指望靠看病掙錢。”
為提高醫(yī)療技術,王月明認真學習基層醫(yī)生的各類醫(yī)學書籍,虛心向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醫(yī)生學習。“天冷了,我從山上采些柴胡、黃芪等藥材,按民間偏方給村民們熬水喝,預防感冒。村民們都不富裕,能省一點是一點,給他們治病,能用草藥就不用西藥,能吃藥就不打針。”
王月明家也不富裕,月收入不足300元,家中找不到一件像樣的家具,看病間隙還要擠時間侍弄自家的兩畝多山地。46年扎根深山,王月明守護著一方健康,他的事跡,被當?shù)馗刹烤幊闪艘皇自姟顿澝髯印罚?
太行深山好村醫(yī),杏林妙手祛病疾。
心懷鄉(xiāng)鄰走日月,望聞病體轉生機。
不圖名利不畏苦,忙來忙去忙人需。
出口常贊山色美,大茂山下寫傳奇。
由于常年生活不規(guī)律,王月明患上嚴重的胃病,眼睛也有些花了,耳朵聽不清楚。孩子們勸他,都快70歲的人了,歇了吧。王月明卻說:“咱們村子小又偏,我要不干了,村民們生病了怎么辦?咱心里過不去。只要我還能爬起來一天,就會給鄉(xiāng)親們看一天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