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重慶市北碚區(qū)歇馬鎮(zhèn)虎頭村,位于北碚區(qū)、沙坪壩區(qū)、璧山區(qū)交匯處的縉云山脈,海拔約600米,居住著500多戶村民。隨著生態(tài)旅游的逐漸發(fā)展,居民的生活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他們身體有了病痛,首先想到是年過七旬的村醫(yī)“姐妹花”——汪興蓮和汪淑玉。圖為汪興蓮(右)與汪淑玉(左)一起出診。
汪興蓮和汪淑玉是虎頭村本地人,都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行醫(yī)。汪興蓮今年73歲,汪淑玉71歲,雖說同姓,但兩人并不是血親姐妹。1963年,汪興蓮成為當?shù)厣a隊的一名衛(wèi)生員。汪淑玉是一名有著41年黨齡的老黨員了,她1970年在農村醫(yī)療合作社工作時,對學醫(yī)產生興趣。后來,經過學習,汪淑玉一邊在村里工作,一邊做起“赤腳醫(yī)生”。再后來,經過培訓,兩人成為了真正的鄉(xiāng)村醫(yī)生。圖為姐姐汪興蓮在衛(wèi)生室坐診,妹妹汪淑玉準備出診的藥品。
直到2001年,汪興蓮和汪淑玉一起在衛(wèi)生室工作。剛開始,別人都不看好兩人搭檔。姐姐汪興蓮做事風風火火,有“剛”的一面。而妹妹汪淑玉則是凸顯“柔”,大家以為兩個性格差別大的人在一起,總免不了吵鬧。哪知,這一合作就是17年,期間沒一次紅過臉,鄉(xiāng)親們稱贊兩人是“剛柔并濟”。如今,隨著年歲增大,汪興蓮主要負責診所里的賬務和坐診,而汪淑玉會擔當起出診、體檢、宣講防病知識等工作。她們的衛(wèi)生室,一年到頭只休息大年初一,而且24小時手機待機。只要有病人,他們總是會第一時間趕向病人所在。兩人攜手,守護起了1600多位鄉(xiāng)親的健康。
上午11點,汪淑玉背著藥箱,往五嬸周朝英家走著。路邊的臘梅開得正好,傳來絲絲淡香。雖說是年過七旬的人,可汪淑玉走起路來卻輕盈快捷——對于她來說,爬坡上坎走鄉(xiāng)村路已經是常態(tài)。“這樣的路程并不算遠,去有的村鎮(zhèn)出診要走一個多小時。”
當天氣溫只有7℃,天氣冷,汪淑玉將小烤爐挪近周老太,扎著吊針的左手露在外面,她找來一個手帕蓋在周老太的手背上,保持著溫暖。擔心周老太無聊,還不時和她話家常。即使到了午飯時間,汪淑玉也是匆匆對付了幾口,很快就回到周老太身邊。輸液結束后,汪淑玉仔細叮囑周老太和她的家人,老人要喝點兒清淡的米粥,保重身體,然后才離開。
在汪興蓮的行醫(yī)生涯中,凌晨出診的情況也并不少見。有次去患者家,摩托車在黑漆漆的山路上行駛著,汪興蓮摔下來兩次。“當時感覺腿有點疼,以為只是皮外傷。”汪興蓮回憶道,當時沒顧上自己,先去看病人。一瘸一拐地安頓好病人后,她才挽起褲腿查看傷勢。哪知腿上破了很大一塊,血淋淋的。這之后,足足花了大半年的時間,汪興蓮才把腿養(yǎng)好。
隨著搭檔的時間越來越長,兩位汪醫(yī)生從同事情逐漸轉變?yōu)橛H情。汪興蓮早年喪夫,目前和患病的兒子生活,經濟負擔較重。“大姐”生活的曲折讓汪淑玉都看在眼里,默默地在物質和精神上給她支持。汪興蓮話不多,好多難關都是在妹妹汪淑玉的鼓勵下度過。“她真的是個好妹妹。”在妹妹遇到困難時,姐姐汪興蓮也會盡心開導。如今,孩子們有自己的生活,兩姐妹相互鼓勵,相互扶持,將衛(wèi)生室打理得井井有條。
兩位汪醫(yī)生看病從來不收出診費和掛號費?;㈩^村如今的常住人口為500多人,多是空巢老人和小孩。汪淑玉和汪興蓮兩位醫(yī)生會挨家挨戶走訪,記錄,對病患還會留下電話號碼,不定時地做回訪,爭取把每位患者的情況牢記于心。“有的鄉(xiāng)親不會專程來衛(wèi)生室做檢查,我們在出診的時候,就會給患者家里其他人也做檢查,隨時關注著身體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