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免費資料
免費領(lǐng)取
網(wǎng)校內(nèi)部資料包
考試輔導
直播課
苦參的炮制方法與標準:
【古代炮制方法】
漢代有醋煮(《金匱》)的方法。晉代有酒煮(《肘后》)的方法。南北朝劉宋時代有米泔汁浸后蒸(《雷公》)的方法。唐代有炙制(《外臺》)法。宋代增加了煨制(《圣惠方》)、炒黃(《證類》)、酒制(《婦人》)、酒炒(《瘡瘍》)等方法。元代有酒洗(《寶鑒》)法。明、清時代又增加了酒浸(《發(fā)揮》),酒浸濕蒸曬九次、油炒(《大成》),酒漬、醋漬(《本草述》),米泔浸炒(《尊生》),焙制(《幼幼>;),醋炒(《得配》)等炮制方法。
【現(xiàn)代炮制方法】
1.苦參: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殘留的根頭,洗凈,略浸,潤透,切厚片,干燥,篩去碎屑。
2.苦參炭:取凈苦參片,置炒制容器內(nèi),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內(nèi)部焦黃色,噴灑少許清水,滅盡火星,取出,晾干。
【飲片性狀】
苦參為圓形或類圓形厚片,周邊灰棕色或棕黃色,具縱皺紋及橫長皮孔,外皮薄,多皺裂反卷,易剝落;切面黃白色,具放射狀紋理及裂隙,有的可見同心性環(huán)紋,斷面纖維性,質(zhì)硬;氣微,味極苦。苦參炭表面焦黑色,內(nèi)部焦黃色,味微苦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