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11月06日 19:00-21:00
詳情11月07日 19:00-22:00
詳情小腸的生理功能:
1.主受盛化物:小腸主受盛化物是小腸主受盛和主化物的合稱。受盛,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變化、消化、化生之謂。小腸的受盛化物功能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小腸盛受了由胃腑下移而來的初步消化的飲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即受盛作用;二指經(jīng)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在小腸內必須停留一定的時間,由小腸對其進一步消化和吸收,將水谷化為可以被機體利用的營養(yǎng)物質,精微由此而出,糟粕由此下輸于大腸,即“化物”作用。在病理上,小腸受盛功能失調,傳化停止,則氣機失于通調,滯而為痛,表現(xiàn)為腹部疼痛等。如化物功能失常,可以導致消化、吸收障礙,表現(xiàn)為腹脹、腹瀉、便溏等。
2.主泌別清濁:泌,即分泌。別,即分別。清,即精微物質。濁,即代謝產(chǎn)物。所謂泌別清濁,是指小腸對承受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在進一步消化的同時,并隨之進行分別水谷精微和代謝產(chǎn)物的過程。分清,就是將飲食物中的精華部分,包括飲料化生的津液和食物化生的精微,進行吸收,再通過脾之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輸心肺,輸布全身,供給營養(yǎng)。別濁,則體現(xiàn)為兩個方面:其一,是將飲食物的殘渣糟粕,通過闌門傳送到大腸,形成糞便,經(jīng)肛門排出體外;其二,是將剩余的水分經(jīng)腎臟氣化作用滲入膀胱,形成尿液醫(yī)學教|育網(wǎng)整理,經(jīng)尿道排出體外。“膀胱與腎為表里,俱主水,水入小腸,下于胞,行于陰,為溲便”(《諸病源候論·諸淋候》)。因為小腸在泌別清濁過程中,參與了人體的水液代謝,故有“小腸主液”之說。所以張景岳說:“小腸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濁,水液由此而滲入前,糟粕由此而歸于后,脾氣化而上升,小腸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類經(jīng)·臟象類》)。
小腸分清別濁的功能正常,則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若小腸功能失調,清濁不分,水液歸于糟粕,即可出現(xiàn)水谷混雜,便溏泄瀉等。因“小腸主液”,故小腸分清別濁功能失常不僅影響大便,而且也影響小便,表現(xiàn)為小便短少。所以泄瀉初期常用“利小便即所以實大便”的方法治療。
小腸的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即消化吸收過程,是整個消化過程的最重要階段。在這一過程中,食糜進一步消化,將水谷化為清(即精微含津液)和濁(即糟粕,含廢液)兩部分,前者賴脾之轉輸而被吸收,后者下降入大腸。小腸的消化吸收功能,在臟象學說中,往往把它歸屬于脾胃納運的范疇內。脾胃納運功能,實際上包括了現(xiàn)代消化生理學的全部內容,以及營養(yǎng)生理學的部分內容醫(yī)學|教育網(wǎng)整理。故曰:“人納水谷,脾化精微之氣以上升,小腸化糟粕傳于大腸而下降”(《醫(yī)原》)。所謂“脾化精微之氣以上升”,實即小腸消化吸收的功能。所以,小腸消化吸收不良之候,屬脾失健運范疇之內,多從脾胃論治。
以上有關“小腸的生理功能”的內容由醫(yī)學教育網(wǎng)整理,更多內容請繼續(xù)關注醫(yī)學教育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