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護理副高面試題(自編)
一、新生兒和新生兒疾病
1.正常足月兒的外觀有哪些特點?
正常足月兒的外觀特點有:
①皮膚紅潤,皮下脂肪豐滿,毳毛少;
②頭發(fā)分條清楚;
③耳殼軟骨發(fā)育好,耳舟成形,直挺;
④指甲達到或超過指尖;
⑤乳腺結節(jié)>4mm,平均7mm;
⑥足紋遍及整個足底;
⑦男嬰皋丸已降,陰囊皺裂形成,女嬰大陰唇發(fā)育,可覆蓋小陰唇。
2.早產(chǎn)兒的外觀特點有哪些?
早產(chǎn)兒的外觀特點為:
①皮膚發(fā)亮水腫、毳毛多;
②頭發(fā)亂如絨線頭;
③耳殼軟,缺乏軟骨,耳舟不清楚;
④指甲未達到指尖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⑤乳腺無結節(jié)或結節(jié)80次/分,鼻翼煽動,發(fā)紺,呻吟,重者呈現(xiàn)桶狀胸、三凹征明顯。肺部聽診可聞及散在的水泡音和干羅音。
治療:
①一般處理注意保暖,對躁動的患兒適當鎮(zhèn)靜,維持循環(huán)功能,糾正代謝性酸中毒,限制液體入量,保持血糖、血鈣的穩(wěn)定。
②呼吸管理:a體位引流、胸部物理治療和定時吸痰有助于胎糞和氣道分泌物的排出;b氧療;cCPAP;d機械通氣。
③藥物:a抗生素;b肺表面活性物質(zhì).
④防治并發(fā)癥:MAS患兒常合并氣漏和持續(xù)肺動脈高壓等。
3.新生兒持續(xù)肺動脈高壓診療常規(guī)
診斷依據(jù):在適當通氣情況下,新生兒早期仍出現(xiàn)嚴重發(fā)紺,低氧血癥,胸片病變與低氧程度不平行并除外氣胸及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簡稱先心?。┱呔鶓紤]PPHN的可能。
⑴臨床表現(xiàn):多為足月兒或過期產(chǎn)兒,常有羊水被胎糞污染的病史。生后除短期內(nèi)有呼吸困難外,常表現(xiàn)為正常,然后,在生后12h可發(fā)現(xiàn)有發(fā)紺,氣急,而常無呼吸暫停,三凹癥或呻呤。
⑵體檢及輔助檢查:可在左或右下胸骨緣聞及三尖瓣返流所致的心臟收縮期雜音,但體循環(huán)血壓正常。動脈血氣顯示嚴重低氧,二氧化碳分壓相對正常。約半數(shù)患兒胸部X線片示心臟增大。單純特發(fā)性PPHN,肺野常清晰,血管減少;其它原因所致的PPHN則表現(xiàn)為相應的胸部X線特征,如胎糞吸入性肺炎等。心電圖檢查可見右室占優(yōu)勢,也可出現(xiàn)心肌缺血表現(xiàn)。
⑶診斷試驗:①高氧試驗。②動脈導管開口前(常取右橈動脈)及動脈導管開口后的動脈(常為左橈動脈,臍動脈或下肢動脈)血氧分壓差③高氧高通氣試驗⑷超聲多普勒檢查。
治療:PPHN治療目的是降低肺血管阻力,維持體循環(huán)血壓,糾正右向左分流和改善氧合。
⑴人工呼吸機治療:采用高氧、高頻、高壓的高通氣方式,以造成呼吸性堿中毒達到擴張肺動脈的目的。
⑵糾正酸中毒及堿化血液:可通過高通氣,改善外周血液循環(huán)及使用碳酸氫鈉的方法,使血PH值增高達7.40~7.55。
⑶維持體循環(huán)壓力。
⑷藥物降低肺動脈壓力。
⑸保持患兒鎮(zhèn)靜。
⑹一氧化氮吸入。
4.試述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胸片表現(xiàn)特點?
①毛玻璃樣改變:兩肺呈普遍性透過度降低,可見彌漫性均勻一致的細顆粒網(wǎng)狀影。
②支氣管充氣征:在彌漫性不張肺泡(白色)的背景下,可見清晰充氣的樹枝狀支氣管(黑色)影。
③白肺:嚴重時整個肺野呈白色,肺肝界及肺心界均消失。
④肺容量減少(未應用CPAP或機械通氣條件下)。
5.新生兒肺透明膜病的治療原則。
⑴基礎治療:
①中性溫度下保暖;
②監(jiān)護T、R、HR、血壓和血氣。
③保證液體和營養(yǎng)供應;
④糾正酸中毒及電解質(zhì)紊亂;
⑤防治感染;
⑵氧療和輔助通氣。
⑶表面活性物質(zhì)替代療法。
⑷關閉動脈導管。
6.光療注意事項:
①光療時要保護眼睛,防止發(fā)生視網(wǎng)膜損害;
②夏天注意光療箱通風,防止發(fā)熱,冬天注意保暖;
③光療散熱多,常發(fā)生脫水,要適當增加補液量;
④光療分解產(chǎn)物經(jīng)腸道排瀉刺激腸壁,可引起腹瀉;
⑤光療可至皮疹,原因不明,可見斑點樣皮疹,停光療后可消失;
⑥光療可使核黃素分解,在光療前或后補充核黃素,不宜同時補充;
⑦血清結合膽紅素超過3~4mg/dl時進行光療,可導致青銅癥。
7.新生兒出現(xiàn)下列情況之一時要考慮為病理性黃疸
⑴生后24小時內(nèi)出現(xiàn)黃疸;
⑵足月兒血清膽紅素濃度>221μmol/L(12.9mg/dl),早產(chǎn)兒>257μmol/L(15mg/dL);或血膽紅素每天上升>85μmol/L(5mg/dl);
⑶血清直接膽紅素>34μmol/L(2mg/dl);
⑷黃疸退而復現(xiàn);
⑸黃疸持續(xù)時間較長,足月兒>2周,早產(chǎn)兒>4周。具備其中任何一項者即可診斷為病理性黃疸。
8.試述新生兒核黃疽的臨床表現(xiàn)。
①早期(警告期):嗜睡,喂養(yǎng)困難,吸吮無力,擁抱反射減弱、消失,肌張力低下。
②痙攣期:半天至1天后很快發(fā)展為雙眼凝視、驚厥、尖叫,前囟隆起、嘔吐,肌張力增高、角弓反張。
③恢復期:吸吮力及對外界反應逐漸恢復,呼吸好轉(zhuǎn),肌張力恢復正常。
④后遺癥期:手足徐動癥,聽力下降、智能落后、眼球運動障礙、牙釉質(zhì)發(fā)育不良。
9.黃疸治療:
⑴光照療法,降低血清未結合膽紅素。
⑵藥物治療
①白蛋白;
②糾正代謝性酸中毒;
③肝酶誘導劑;
④靜脈用免疫球蛋白。
⑶換血療法,換出部分血中游離抗體和致敏紅細胞,減輕溶血;換出血中大量膽紅素,防止發(fā)生膽紅素腦病;糾正貧血,改善攜氧,防止心力衰竭。
⑷其他治療:防止低血糖、低體溫,糾正缺氧、貧血、水腫和心力衰竭等。
10.新生兒硬腫癥治療:
原則:低體溫者正確復溫,防止發(fā)生復溫后休克和肺出血;合理供給液量和熱卡;積極去除病因,控制感染;加強監(jiān)護,維持臟器功能,及早防治臟器功能衰竭。
⑴復溫。
⑵熱量和液體供給。
⑶糾正器官功能紊亂。⑷控制感染,根據(jù)感染性質(zhì)選用敏感、腎毒性小的抗生素。
⑸中醫(yī)中藥。
⑹其他:大劑量VitE5-10mg/次,也可試用甲狀腺素4-6mg/kg·d。
11.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⑴表現(xiàn):嘔吐、腹脹、血便
⑵X線片:麻痹性腸梗阻、腸壁間隔增寬、腸壁積氣、門靜脈充氣癥、部分腸袢固定、腹腔積液和氣腹。
⑶治療:
①絕對禁食,胃腸減壓;
②抗感染;
③支持療法:靜脈營養(yǎng)、水電解質(zhì)平衡、呼吸支持、抗休克。輸血漿、血小板;
④外科治療:氣腹或腹膜炎。
二、營養(yǎng)性疾病
1.營養(yǎng)不良的臨床特點有哪些
⑴輕度營養(yǎng)不良的臨床特點有:體重比正常減輕15%~25%;腹壁皮下脂肪厚度為0.8~0.4cm;身長尚正常;皮膚干燥,面色尚正常;肌張力基本正常;精神狀態(tài)正常。
⑵中度營養(yǎng)不良的臨床特點有:
①體重比正常減輕25%~40%;腹壁皮下脂肪厚度為4周,通常為干咳,常在夜間和(或)清晨發(fā)作,運動、遇冷空氣后咳嗽加重;
②臨床上無感染征象或經(jīng)過較長時間抗菌藥物治療無效;
③支氣管舒張劑診斷性治療咳嗽癥狀明顯緩解;
④肺通氣功能正常,支氣管激發(fā)試驗提示氣道高反應性;
⑤有過敏性疾病病史,以及過敏性疾病陽性家族史。過敏原檢測陽性可輔助診斷;
⑥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慢性咳嗽。
⑵上氣道咳嗽綜合征:UACS是引起兒童尤其是學齡前與學齡期兒童慢性咳嗽第2位主要病因。
①持續(xù)咳嗽>4周,伴有白色泡沫痰(過敏性鼻炎)或黃綠色膿痰(鼻竇炎),咳嗽以晨起或體位變化時為甚,伴有鼻塞、流涕、咽干并有異物感和反復清咽等癥狀;
②咽后壁濾泡明顯增生,有時可見鵝卵石樣改變,或見黏液樣或膿性分泌物附著;
③抗組胺藥、白三烯受體拮抗劑和鼻用糖皮質(zhì)激素對過敏性鼻炎引起的慢性咳嗽有效,化膿性鼻竇炎引起的慢性咳嗽需要抗菌藥物治療2-4周;
④鼻咽喉鏡檢查或頭頸部側位片、鼻竇X線片或CT片可有助于診斷。
⑶(呼吸道)感染后咳嗽(post-infectioncough,PIC):PIC是引起幼兒和學齡前兒童慢性咳嗽的常見原因,也是兒童慢性咳嗽病因中診斷修正率最高者。
①近期有明確的呼吸道感染病史;
②咳嗽持續(xù)>4周,呈刺激性干咳或伴有少許白色黏痰;
③胸部X線片檢查無異?;騼H顯示雙肺紋理增多;
④肺通氣功能正常,或呈現(xiàn)一過性氣道高反應;
⑥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⑷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refluxcough,GERC):
①陣發(fā)性咳嗽最好發(fā)的時相在夜間;
②咳嗽也可在進食后加??;
③24小時食管下端pH監(jiān)測呈陽性;
④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⑸心因性咳嗽(psychogeniccough):
①年長兒多見;
②日間咳嗽為主,專注于某件事情或夜間休息咳嗽消失,可呈雁鳴樣高調(diào)的咳嗽;
③常伴有焦慮癥狀,但不伴有器質(zhì)性疾病;
④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⑹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①非哮喘性嗜酸粒細胞性支氣管炎:a刺激性咳嗽持續(xù)>4周;b胸部X線片正常;c肺通氣功能正常,且無氣道高反應性;d痰液中嗜酸粒細胞相對百分數(shù)>3%;e支氣管舒張劑治療無效,口服或吸入糖皮質(zhì)激素治療有效;f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②過敏性(變應性)咳嗽:a咳嗽持續(xù)>4周,呈刺激性干咳;b肺通氣功能正常,支氣管激發(fā)試驗陰性;c咳嗽感受器敏感性增高;d有其他過敏性疾病病史,變應原皮試陽性,血清總IgE和(或)特異性IgE升高;e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③藥物誘發(fā)性咳嗽。
④耳源性咳嗽:
⑺多病因的慢性咳嗽.
2.遷延性細菌性支氣管炎:
⑴是指由細菌引起的支氣管內(nèi)膜持續(xù)的感染。引起PBB致病菌主要是流感嗜血桿菌(特別是未分型流感嗜血桿菌)和肺炎鏈球菌等,極少由革蘭陰性桿菌引起。PBB的發(fā)生與細菌在氣道中形成生物被膜以及氣道的黏液纖毛清除功能障礙、全身免疫功能缺陷和氣道畸形(例如氣道軟化)等密切相關。
⑵PBB臨床特征和診斷線索:
①濕性(有痰)咳嗽持續(xù)>4周;
②胸部高分辨CT片可見支氣管壁增厚和疑似支氣管擴張,但很少有肺過度充氣,這有別于哮喘和細支氣管炎;
③抗菌藥物治療2周以上咳嗽可明顯好轉(zhuǎn);
④支氣管肺泡灌洗液檢查中性粒細胞升高和(或)細菌培養(yǎng)陽性;
⑤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3.CAP嚴重度評估:
⑴2月齡~5歲CAP兒童出現(xiàn)胸壁吸氣性凹陷或鼻翼扇動或呻吟之一表現(xiàn)者,提示有低氧血癥,為重度肺炎;
⑵如果出現(xiàn)中心性紫紺、嚴重呼吸窘迫、拒食或脫水征、意識障礙(嗜睡、昏迷、驚厥)之一表現(xiàn)者為極重度肺炎.
4.CAP住院指征,有下列1項者:
(1)呼吸空氣條件下,SaO2≤0.92(海平面)或≤0.90(高原)或有中心性紫紺;
(2)呼吸空氣條件下,RR>70次/min(嬰兒),RR>50次/min(年長兒),除外發(fā)熱、哭吵等因素的影響;
(3)呼吸困難:胸壁吸氣性凹陷、鼻翼扇動;
(4)間歇性呼吸暫停,呼吸呻吟;
(5)持續(xù)高熱3—5d不退者或有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支氣管肺發(fā)育不良、先天性呼吸道畸形、重度貧血、重度營養(yǎng)不良等基礎疾病者;
(6)胸片等影像學資料證實雙側或多肺葉受累或肺葉實變并肺不張、胸腔積液或短期內(nèi)病變進展者;
(7)拒食或有脫水征者;
(8)家庭不能提供恰當充分的觀察和監(jiān)護,或2月齡以下CAP患兒。
5.CAP收住或轉(zhuǎn)至ICU的指征,具備下列1項者:
(1)吸人氧濃度(FiO2)≥0.6,Sa02≥0.92(海平面)或0.90(高原);
(2)休克和(或)意識障礙;
(3)呼吸頻率加快、脈速伴嚴重呼吸窘迫和耗竭征象,伴或不伴PaCO2升高;
(4)反復呼吸暫?;虺霈F(xiàn)慢而不規(guī)則的呼吸。
6.CAP微生物學檢查原則:
⑴擬診細菌性CAP,病情嚴重,或有并發(fā)癥的住院患兒應常規(guī)進行血培養(yǎng);
⑵住院兒童有痰者應常規(guī)痰涂片染色與細菌培養(yǎng);
⑶擬診病毒性CAP應常規(guī)檢測流感病毒和其他常見呼吸道病毒;
⑷臨床懷疑MP感染者應進行MP檢測;
⑸有胸腔積液者應盡可能進行胸腔積液涂片染色與細菌培養(yǎng);
⑹氣管插管患兒應常規(guī)抽取痰液進行涂片革蘭染色、細菌培養(yǎng)及病毒檢測;
⑺重癥CAP病原不明,經(jīng)驗治療無效者可根據(jù)病情進行支氣管鏡下毛刷涂片、吸痰、肺泡灌洗液培養(yǎng)檢查,必要時經(jīng)皮肺穿刺、開胸肺活檢等方法取材進行病原學診斷。
三、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
1.缺氧發(fā)作治療要點:
⑴取胸膝位。
⑵持續(xù)供氧。
⑶升壓藥:去氧腎上腺素(新福林)0.05-0.1mg/Kg,V推。
⑷解除右室流出道痙攣:心得安0.1mg/Kg。
⑸嗎啡0.1-0.2mg/Kg鎮(zhèn)靜。⑹糾酸。
⑺糾正誘因:貧血、感染、腹瀉等。
⑻內(nèi)科治療無法緩解,聯(lián)系外科急診手術。
2.簡述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臟病的共同特征:
⑴一般情況下無青紫,當哭鬧、患肺炎或心功能不全時,右心壓力高于左心,即可出現(xiàn)青紫。
⑵心前區(qū)有粗糙的收縮期雜音,于胸骨左緣最響;
⑶肺循環(huán)血量增多,易患肺炎,X線檢查見肺門血管影增粗。
⑷體循環(huán)血流量減少,影響生長發(fā)育。
3.房間隔缺損臨床表現(xiàn)、X線特點、心電圖及心臟特征
⑴臨床表現(xiàn):缺損小可無臨床癥狀,僅在體驗時發(fā)現(xiàn)胸骨左緣2-3肋間收縮間雜音。缺損大時,導致肺充血,體循環(huán)血流量不足表現(xiàn)為體形瘦長,面色蒼白、乏力、活動后氣促和生長發(fā)育遲緩。肺血流增多而易反復呼吸道感染,嚴重者早期可發(fā)生心力衰竭。體檢視:前胸隆起;觸:心前區(qū)抬舉沖動感,一般無震顫;叩:心臟增大;聽:1.第一心音亢進2.肺動脈第二心音增強和固定分裂3.胸骨左緣2-3肋間2-3級噴射性收縮期雜音4.胸骨左緣第4-5肋間舒張早期雜音;
⑵X線:右房右室肥大,肺動脈段突出,肺葉充血明顯。主動脈野縮小、肺門舞蹈征,梨形心;
⑶心電圖:電軸右偏,右房右室肥大,不完全右束支傳導阻滯。
4.室缺的臨床表現(xiàn)、X線、心臟特點及心電圖
⑴臨床表現(xiàn):缺損小可無癥狀,僅在體格檢查時發(fā)現(xiàn)胸骨左緣3-4肋間響亮的全收縮期雜音、常伴震顫、缺損大時,左向右分流增多,體循環(huán)血流量減少,患兒生長遲緩,體重不增、消瘦、喂養(yǎng)困難,活動后乏力、氣短、多汗,易反復呼吸道感染,壓迫喉返N-聲音嘶啞體檢觸:胸骨左緣3-4肋間收縮期震顫;叩:心界擴大;聽:胸骨左緣3-4肋間三到四級粗糙的全收縮期雜音,向四周傳導,伴明顯肺動脈高壓時有青紫,此時雜音輕,而肺動脈第二心音亢進.
⑵X線:左右室增大、左心室肥大為主、主動脈弓影較小、肺動脈段擴張、肺野充血.
⑶心電圖:小型室缺心電圖可正?;虮憩F(xiàn)為輕度左心室肥大,大型左右心室肥大。
5.法洛四聯(lián)征的臨床表現(xiàn)、心臟特征、X線及心電圖
⑴臨床表現(xiàn):
①.青紫為主:如唇、指甲床、球結膜,稍一活動,青紫加重
②、蹲踞癥狀:以減輕心臟負荷③株狀指:缺氧使毛細血管擴張、局部組織增生所致
④陣法性缺氧發(fā)作:多嬰兒,?;顒踊蛐柩踉黾诱T因,為肺動脈漏斗部狹窄基礎上、突然肌部痙攣引起肺動脈梗阻,使腦缺氧加重.
⑵體檢:胸骨左緣2、3、4肋間聞及二到三級粗糙噴射性收縮期雜音、無震顫肺動脈第二心音減弱,株狀指;常見并發(fā)癥:腦膿腫、腦血栓、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
⑶X線:靴形心、肺動脈段凹陷、肺紋理減少、肺血管影縮??;
⑷心電圖:電軸右偏、右心室肥大、嚴重者心肌勞損、可見右房肥大。
6.動脈導管未閉的臨床表現(xiàn)、心臟體征、X線及心電圖檢查
⑴臨床表現(xiàn):動脈導管細小無臨床表現(xiàn),導管粗大可出現(xiàn)咳嗽、氣急、喂養(yǎng)困難及生長發(fā)育落后;
⑵體征:胸骨左緣上方連續(xù)性機器樣雜音,向左鎖骨下、頸部、背部傳導??杉罢痤澐蝿用}瓣聽診第二心音增強、分流量大、可及心尖部舒張期雜音、舒張壓降低脈壓增寬??沙霈F(xiàn)周圍血管體征,如水沖脈、毛細血管搏動征;
⑶X線:左房左室增大、肺動脈段突出、肺野充血;
⑷心電圖:心左室肥大或左右室肥大為主。
7.室上性陣發(fā)性心動過速的主要治療措施。
⑴興奮迷走神經(jīng)終止:對無器質(zhì)性心臟病,無明顯心衰者可先用此方法。方法有按摩右側頸動脈竇,Valsalva(瓦爾薩爾)動作(屏氣、按壓喉部使之嘔吐等),深吸氣,潛水反射(5℃左右冰水袋或冰水毛巾敷蓋整面部,適用于6個月以下嬰兒)和頭低足高位等。
⑵以上方法無效或當即有效但很快復發(fā)時,可考慮下列藥物治療。
①洋地黃類藥物:口服地戈辛或靜注西地蘭,室性心動過速或洋地黃中毒引起的室上性心動過速禁用此藥。
②β受體阻滯劑:可試用心得安靜注,重度房室傳導阻滯,伴有哮喘癥及心力衰竭者禁用。
③異搏定:此藥為選擇性鈣離子拮抗劑。抑制鈣離子進入細胞內(nèi),療效顯著。不良反應為血壓下降,并能加重房室傳導阻滯。
⑶藥物通過升高血壓,使迷走神經(jīng)興奮對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伴有低血壓者更適宜,因增加心臟后負荷,需慎用。
⑷電學治療:對個別藥物療效不佳者,除洋地黃中毒外可考慮用直流電同步電擊轉(zhuǎn)律。有條件者,可使用經(jīng)食管心房調(diào)搏或經(jīng)靜脈右房內(nèi)調(diào)搏終止室上速。
⑸射頻導管消融治療:藥物治療無效,發(fā)作頻繁,逆?zhèn)餍头渴艺鄯敌涂煽紤]使用此方法。
8.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療
治療原則:
①去除病因;
②減輕心臟負荷;
③改善心臟功能;
④保護衰竭心臟,治療目的為提高運動耐量,改善生活質(zhì)量,降低病死率。
⑴一般治療:
①休息:臥床休息減輕心臟負擔;煩躁時可適當應用鎮(zhèn)靜劑;
②飲食:給易消化和富于營養(yǎng)食物,低鹽飲食;
③限制入液量:每日總量控制于75ml/kg;
④吸氧。
⑵洋地黃類藥物應用:
①劑量和用法:多用西地蘭,洋地黃化量為0.02~0.04mg/kg,首次用總量的一半,以后每隔4~6小時用1/4量;用10%葡萄糖液10~20ml稀釋后靜脈慢注。
②維持量:洋地黃化后12小時可開始給予維持量,劑量為總量的1/4,分二次給藥,間隔12小時。
⑶利尿劑應用:合理使用利尿劑為治療心力衰竭的一項重要措施。當使用洋地黃類藥物而心衰仍未完全控制,或伴有顯著水腫者,宜加用利尿劑。對急性心衰或肺水腫者可選用快速強效利尿劑如呋塞米或利尿酸,其作快而強,可排除較多的鈉,而鉀的損失相對較少。慢性心衰一般聯(lián)合使用噻嗪類與保鉀利尿劑,并采用間歇療法維持治療,防止電解質(zhì)紊亂。
⑷血管擴張藥應用:小動脈的擴張使心臟后負荷降低,從而可能增加心博出量,同時,靜脈的擴張使前負荷降低,心室充盈壓下降,肺充血的癥狀亦可能得到緩解,對左室舒張壓增高的患者更為適合。常用ACEI、硝普鈉、酚妥拉明等。
⑸其它藥物治療:心衰伴有血壓下降時可應用多巴胺。
9.病毒性心肌炎:
⑴、臨床診斷依據(jù)
①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腦綜合征。
②心臟擴大(X線、超聲心動圖檢查具有表現(xiàn)之一)。
③心電圖改變:以R波為主的2個或2個以上主要導聯(lián)(工、Ⅱ、aVF、V5)的ST-T改變持續(xù)4天以上伴動態(tài)變化,竇房傳導阻滯、房室傳導阻滯,完全性右或左束支阻滯,成聯(lián)律、多形、多源、成對或并行性早搏,非房室結及房室折返引起的異位性心動過速,低電壓(新生兒除外)及異常Q波。
④CK-MB升高或心肌肌鈣蛋白(cTnl或cTnT)陽性。
⑵病原學診斷依據(jù)
①確診指標:自患兒心內(nèi)膜、心肌、心包(活檢、病理)或心包穿刺液檢查,發(fā)現(xiàn)以下之一者可確診心肌炎由病毒引起。a.分離到病毒。b.用病毒核酸探針查到病毒核酸。c.特異性病毒抗體陽性。
②參考依據(jù):有以下之一者結合臨床表現(xiàn)可考慮心肌炎系病毒引起。a.自患兒糞便、咽拭子或血液中分離到病毒,且恢復期血清同型抗體滴度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b.病程早期患兒血中特異性IgM抗體陽性。c.用病毒核酸探針自患兒血中查到病毒核酸。
⑶、確診依據(jù)
①具備臨床診斷依據(jù)2項,可臨床診斷為心肌炎。發(fā)病同時或發(fā)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的證據(jù)支持診斷者。
②同時具備病原學確診依據(jù)之一,可確診為病毒性心肌炎,具備病原學參考依據(jù)之一,可臨床診斷為病毒性心肌炎。
③凡不具備確診依據(jù),應給予必要的治療或隨診,根據(jù)病情變化,確診或除外心肌炎。
④應除外風濕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臟病、結締組織病以及代謝性疾病的心肌損害、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原發(fā)性心肌病、原發(fā)性心內(nèi)膜彈力纖維增生癥、先天性房室傳導阻滯、心臟自主神經(jīng)功能異常、β受體功能亢進及藥物引起的心電圖改變。
⑷、分期
①急性期:新發(fā)病,癥狀及檢查陽性發(fā)現(xiàn)明顯且多變,一般病程在半年以內(nèi)。
②遷延期:臨床癥狀反復出現(xiàn),客觀檢查指標遷延不愈,病程多在半年以上。
③慢性期:進行性心臟增大,反復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病情時輕時重,病程在1年以上。
10.小兒病毒性心肌炎如何治療?
⑴一般治療臥床休息;急性期臥床休息3~4周,心臟功能不全者臥床三個月。
⑵增強心肌營養(yǎng)改善心肌代謝
①大劑量維生素C靜脈輸注,每日一次,療程3~4周。
②1.6-二磷酸果糖,靜脈點滴,每日一次,療程1~3周。③輔酶Q10口服。
⑶.抗心力衰竭治療及心源性休克治療必須及時控制心衰,洋地黃類藥物選起效快、排泄快的地高辛或西地蘭。
⑷.處于病毒血癥早期的患者,可選用抗病毒治療。
⑸.抗心律失常治療
①室性心動過速首選利多卡因,靜注,有效后加葡萄糖100~200ml稀釋后滴注維持。
②Ⅲ房室傳導阻滯首先異丙腎上腺素葡萄糖滴注。出現(xiàn)阿-斯綜合征者需安裝起搏器。
⑹.危重患兒可短期應用地塞米松后氫化考的松。
⑺.免疫調(diào)節(jié)劑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干擾素、胸腺肽。
⑻.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四、血液系統(tǒng)疾病
1.小兒貧血診斷標準:
因年齡而異:6個月以下的嬰兒由于生理性貧血等因素,血紅蛋白值變化較大,目前尚無統(tǒng)一標準,血紅蛋白在新生兒期0.40;顱骨X線片可見顱骨內(nèi)外板變薄,板障增寬,在骨皮質(zhì)問出現(xiàn)垂直短發(fā)樣骨刺。
③家族史調(diào)查;
④基因檢測。
⑵治療:
①適當注意休息和營養(yǎng),積極預防感染;
②輸血和去鐵治療。
③造血干細胞移植;
④脾切除;
⑤基因調(diào)控治療。
9.急性期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治療主要有:
⑴一般治療在急性出血期間以住院治療為宜,盡量減少活動,避免外傷,明顯出血時應臥床休息。應積極預防及控制感染,避免服用影響血小板功能的藥物(如阿司匹林等)。
⑵糖皮質(zhì)激素。
⑶大劑量靜脈丙種球蛋白。
⑷血小板輸注因,只有在發(fā)生顱內(nèi)出血或急性內(nèi)臟大出血、危及生命時才輸注血小板。
⑸抗—D免疫球蛋白。
⑹脾切除、部分性脾栓塞術;
⑺免疫抑制劑;
⑻達那唑(danaz01)是一種合成的雄性激素,對部分病例有效。
10.小兒DIC的診斷
由于基礎疾病的不同和疾病的發(fā)展緩急不一,因而臨床上將DIC分為3型:急性型、亞急性型和慢性型。小兒DIC診斷一般標準如下:
⑴存在誘發(fā)DIC的基礎疾?。喝绺腥?、惡性腫瘤、新生兒硬腫癥、大型手術及創(chuàng)傷等。
⑵有下列2項以上臨床表現(xiàn):
①嚴重或多發(fā)性出血傾向;
②不能用原發(fā)病解釋的微循環(huán)障礙或休克;
③廣泛性皮膚及黏膜栓塞、灶性缺血性壞死、脫落及潰瘍形成,或不明原因的肺、腎等臟器功能衰竭;
⑷抗凝治療有效。
⑶實驗檢查符合下列條件:同時有下列3項以上試驗異常:
①血小板計數(shù)4.0g/L或呈進行性下降;
③3P試驗陽性,或血漿FDP>20mg/L(肝病>60mg/L)或血漿D-D水平較正常增高4倍以上(陽性);
④PT延長或縮短3s以上(肝病>5s),APTT延長或縮短10s以上;
⑤AT-Ⅲ活性80ng/L或凝血酶調(diào)節(jié)蛋白(TM)較正常增高2倍以上。
⑷基層醫(yī)療單位DIC實驗診斷參考標準:具備下列3項以上檢測指標異??稍\斷DIC:
①血小板10%;
⑥不明原因的血沉降低或血沉應增快的疾病但其值正常。
11.DIC的治療
⑴積極治療原發(fā)疾病。去除引發(fā)DIC的病因是治療DIC的根本措施,如強有力抗感染等。
⑵改善微循環(huán):低分子右旋糖酐不但能擴充血容量,疏通微循環(huán),還可降低血液粘稠度、減少血小板粘附和抑制紅細胞凝集等抗凝作用,因而可以改善微循環(huán),防止或減少血栓形成。
⑶應用血管活性藥物:血管擴張劑可解除血管痙攣,改善微循環(huán),常用多巴胺等。
⑷抗凝療法:
①肝素的應用
②抗血小板凝集藥物:常用藥物有:阿司匹林、潘生丁等。
⑸補充療法:在活動性DIC未控制之前,僅補充下列成分是安全的:經(jīng)洗滌的濃縮紅細胞、濃縮血小板、AT-Ⅲ濃縮物和不含凝血因子的擴容劑。如果DIC過程停止或肝素化后仍持續(xù)出血,補充凝血因子是必要且安全的,可予輸注新鮮血漿、凝血酶原復合物等。
⑹抗纖溶藥物:在DIC時,特別是在早期高凝狀態(tài),應禁用抗纖溶藥物,若病情發(fā)展并出現(xiàn)以纖溶為主時,最好在肝素化的基礎上慎用纖溶制劑,可能有助于DIC后期治療。一般選用6-氨基己酸、止血環(huán)酸等。
⑺抗凝血因子的作用
⑻糖皮質(zhì)激素的應用。
12.小兒白血病治療:
⑴一般治療及支持療法:
①加強護理,增加營養(yǎng),有發(fā)熱、出血時臥床休息
②作好保護性隔離
③積極防治繼發(fā)感染:堅持口腔、會陰部及皮膚清潔護理。
④高尿酸血癥的防治。
⑤輸血或成分輸血。
⑵化學藥物療法為白血病的主要療法。
①化療的主要原則:聯(lián)合、足量、按型、間歇、長期。
②化療的基本程序:誘導緩解治療;鞏固治療;髓外白血病預防(三聯(lián)鞘注、大劑量甲氨蝶呤-四氫葉酸鈣療法、顱腦放療);維持治療。
⑶造血干細胞移植。
13.噬血細胞綜合征的診斷與治療
⑴診斷如果滿足下面第1、2點中的任何一點,噬血細胞綜合征的診斷即可成立:
①有噬血細胞綜合征的分子生物學依據(jù):如穿孔素(perfrin)基因、Munc13-4(17q25)基因、syntaxin11基因突變等。
②診斷標準(至少滿足下列A~H項中的5項):
A:發(fā)熱,持續(xù)≥7天,最高體溫≥38.5℃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B:脾腫大(肋下≥3cm);
C:外周血細胞減少(≥2系受累,非骨髓增生減低或增生異常所致):血紅蛋白<90g/L,新生兒血紅蛋白<100g/L;血小板<100×109/L;中性粒細胞<1.0×109/L;
D:高甘油三酯血癥和(或)低纖維蛋白原血癥(空腹甘油三酯≥2mmol/L,或≥同年齡正常值+3個標準差,纖維蛋白原≤1.5g/L或≤同齡正常值—3個標準差)
E:在骨髓、脾或淋巴結找到噬血細胞,沒有惡性病變;
F:自然殺傷細胞的活性減低或者缺乏(具體參照當?shù)貙嶒炇覅⒖挤秶?
G:血清鐵蛋白≥500μg/L;
H:可溶性CD25(或可溶性白介素2受體)≥2400U/L。
⑵治療:
①化學療法:地塞米松、足葉乙甙、甲氨蝶呤、環(huán)孢素A。誘導緩解(1-8周);維持治療(9-52周)
②支持療法:a積極防治感染,包括抗細菌、病毒、真菌等。輸注丙球。b輸血支持治療c營養(yǎng)支持,補充能量,糾正酸堿失衡及電解質(zhì)紊亂
③造血干細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