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教育網

切換欄目
當前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信息綜合 > 醫(yī)學網論壇 > 正文 RSS | 地圖 | 最新

魚原來是這樣進化成人的。ㄈ耸窃趺吹玫诫p腿的)--[灌水樂園]

2006-02-15 12:49  來源:醫(yī)學教育網    打印 | 收藏 |
字號

| |

 地球上的生命有太多的故事,而其中最令人難以置信的,卻是有關我們如何得到雙腿的故事?茖W家相信,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條魚登上了陸地,長出腳,開始走路。這是生命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因為那條魚正是我們人類的祖先。不過,那條魚是怎樣長出腳的,又為什么要長出腳呢。一個多世紀以來,哪怕最優(yōu)秀的科學家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他們倒是有一個向導,就是進化論的創(chuàng)始人——查爾斯·達爾文。達爾文說過,答案就躺在巖石堆里。在某個地方,一定可以找到某些化石,而這些化石能說明一切。于是,古生物學家走遍了世界,只是為了找到它們。不幸的是,這么古老的化石實在是太少太少了。   四足動物的故事   科學家找得越久越多,就越意識到有一種重要的化石不見了,這成為對整個進化論的一大挑戰(zhàn)。而有關我們是如何獲得雙腳的故事,也就變成了對“終極失落化石”的追尋。早在150年前,這種連續(xù)不斷的追尋便開始了,起因僅僅是一項簡單的觀察結果:好大一群看似無關的動物,其實都是相關的——它們都有四肢,所以它們被統(tǒng)稱為四足動物。   人是四足動物,因為人有兩只手、兩只腳,貓、狗、馬很明顯也是四足動物,事實上,所有哺乳動物都是四足動物。鳥、青蛙、蜥蜴,甚至沒有腳的蛇,和看似沒有腳的鯨,也都是四足動物。所有四足動物,無論各自看上去多么千差萬別,其表皮下面的結構卻基本相同。對這一事實,科學家也感到迷惑?铸堄屑构牵艘灿屑构,四足動物都有脊骨;也都有盆骨連接在脊椎上,用來支撐體重;同樣都有胸廓,用來保護心臟和肺。四足動物都通過鼻孔呼吸空氣,其四肢的頂端都由一根骨頭組成,下面則都有一對骨頭伸向手或腳,而且手指或腳趾看來從未超過5根。不僅恐龍和人是這樣,就連鯨也是如此,在鯨的鰭狀肢下面,照樣有5 根指頭。這種相似性使科學家相信,所有四足動物一定都來自于一種共同的祖先。為證明這一點,他們認為只需要兩種化石。首先,需要最早登上陸地行走、而且是用4只腳、并且每只腳都有5根腳趾頭的四足動物;其次,需要最早長出腳的魚,正是這種魚變成了最早登陸行走的四足動物。找到這兩種動物的化石,對它們進行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就可知道魚為什么會長出腳來。   有一條重要線索引導科學家進行探尋,那就是這一進化很可能發(fā)生在4億年前的泥盆紀。可是,泥盆紀離現在如此之久遠,以至于連那個時代的石頭如今也難覓蹤跡,更不用說什么化石了。但是,科學家知道,在泥盆紀以前,陸地上沒有行走的動物,而在泥盆紀以后,陸地上到處都是行走的動物,因此四肢的進化一定是在那時發(fā)生的。教科書上說,泥盆紀可真是酷熱難耐的時期,幾乎沒有什么生物能在陸地上存活,連植物也不例外。那時的陸地可真是一片貧瘠、空蕩的荒野,了無生機。這就是說,當時地球上的絕大多數生物只能呆在水中。這是魚的時代,其中的一條魚——最早長出腳的魚——的化石,就是科學家們需要找到的第二種化石。可以說,人也是一條魚,準確一點,從魚進化而來。   找到祖先了嗎   尋找那條魚的化石好像并不難。到19世紀快要結束的時候,科學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一類魚的身上,它們就是生活在泥盆紀的圓鰭類。   圓鰭類的鰭里有著獨一無二的骨結構,似乎是人類大腿和手臂的前身。尤其是其中一種圓鰭類——早已絕跡了的掌鰭魚,更是具備所有的腿骨,只是缺少腳和趾。于是,科學家們認為這條魚正是我們所有人的祖先,是我們沒有四肢的祖先。   20世紀初期,有學者提出了一種理論,用來解釋這條魚為何會進化出腿來,并開始行走。那個殘暴的泥盆紀太陽,一定是大旱的根源。原本生活得自由自在的魚兒們,一下子被困在了日益干涸的水塘里,直面死神。為了活下來,一些掌鰭魚不得不逃離水坑,尋找深水區(qū)。于是,就像現在的跳跳魚一樣,掌鰭魚拖著自己的鰭,勉強“走”上了陸地。其中一些掌鰭魚開始在陸地上演化,它們的鰭變成了四肢,并且長出5根手指和5根腳趾,從而開始行走。這樣,它們就變成了四足動物,成為我們的祖先。它們之所以會長出四肢,是因為只有這樣,它們才能做我們都會做的事:在陸地上行走!八粮珊浴崩碚摽磥肀憬忉屃艘磺小覀?yōu)楹螘L出四肢,以及我們是從什么動物進化而來的。要想證實這一理論,只需找到地球上最早出現的那種四足動物——那種魚一登上陸地便演化而成的動物,即前面所說的第一種化石。如果正如科學家預料,這種動物恰有5根手指和5根腳趾,那么便大功告成了。為此,許多科學家多年來一直在努力尋找這種神秘的動物化石,卻未能找到。   要想見到露出地面的泥盆紀巖層,只有到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幾個地方去,其中之一是格陵蘭。于是在20世紀30年代,一組瑞典科學家多次造訪了此處,其任務正是尋找第一種有腿的動物。在這組專家中,寡言少語、固執(zhí)己見、在整個古生物學界都最不招人愛的埃里克·賈維克,卻找到了人們夢寐以求的東西 ——最早長出腿腳(而不是鰭)的動物。賈維克把它稱作魚石螈。   從達爾文時代之后的1859年開始,人們就一直在尋找這種意義重大的動物,而今終于找到了,這當然令整個古生物學界歡欣鼓舞。現在賈維克所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地重建這種古怪動物的解剖結構。這一切當然需要較長的時間,盡管賈維克是一名非常出色的解剖學家,而且自1948年就已開始工作,卻直到 1996年才完成基本分析。其間他完成了兩篇論文,證實了現行的理論。賈維克說,魚石螈確實是一種在陸地上行走的四足動物,它有5根手指和5根腳趾。由此,我們?yōu)楹螘惺帜_這個謎便得到了回答:當掌鰭魚拖著鰭掙扎登陸之后,它便演化成為最早的四足動物——魚石螈。這與科學家的預測完全一致。   但立即有人指出,賈維克的說法有很大漏洞,魚石螈很可能不是直接從掌鰭魚進化來的,因為二者之間差異太大。魚石螈是完全成形的四足動物,也就是說它有胸廓,盆骨連接在脊骨上,肢體上有指頭和趾頭。而掌鰭魚仍然是魚,盡管它已有原始的腿骨,卻未顯示出多少向四足動物進化的其他特征。這就意味著,必須找到一種“中間動物”,它能顯示從魚向四足動物的轉變的確發(fā)生過。因此,這種“中間動物”應該既能行走,又是一半像魚、一半像四足動物的動物!爸虚g動物”也就是達爾文所稱的“過渡形式”!斑^渡形式”正是進化理論的核心,因為它們表明一種動物能夠變異成另一種動物。當環(huán)境條件發(fā)生劇變時,進化過程中就會出現“過渡形式”。那些不能適應新環(huán)境的動物會滅絕,但偶然的變異最終往往是保證存活的關鍵。隨著一群古怪的變異動物在新環(huán)境中掙扎求生,其中大多數會很快消亡,只有少數將變成“過渡形式”動物,即半像舊動物、半像新動物的“中間動物”,而新動物將完全摒棄舊的生活方式!斑^渡形式”的化石,因此成為所有物種演化中最重要的化石。   發(fā)現活“恐龍”   不過,“過渡形式”同時也是最罕見的動物種類。從它們的性質不難看出,它們不僅數量很少,而且又只生活在一個非常短暫的過渡時期,當全新的動物演化出來之后,“過渡形式”即徹底消失。事實上,多年來只有一種被認為是“過渡形式”的動物——始祖鳥,它被一些科學家認為是有羽毛的恐龍,標志著恐龍向鳥的過渡。推測起來,“過渡形式”會很快被其自己的、更發(fā)達的后代所取代,這種“過渡插曲”在生命演化史中相當短暫,參與過渡的物種數量及每個物種的個體數量,看來都相對很少。   而麻煩在于,如果在掌鰭魚和魚石螈之間找不到半魚半四足動物這一“過渡形式”,就無法透徹解釋我們?yōu)槭裁磿L出腿腳。   如果科學不能確鑿地說明魚如何進化成四足動物,神創(chuàng)論者便振振有詞。西方一名身為博物館館長的神創(chuàng)論者說:現在的化石數量,該比達爾文時代多出許多了吧?光我們博物館就有差不多257塊不同種的化石。如果進化論沒錯,其中總該有哪怕幾塊“中間動物”的化石吧?可為什么一塊也沒有?恰恰相反,每種動物看來都非常成形,沒有祖先,也沒有“過渡形式”。據此,神創(chuàng)論者更堅持說,世界是按照神的旨意,在6天時間內創(chuàng)造出來的,所有動物當然也是由神創(chuàng)造的,所謂“進化”是根本不存在的。科學家也認為,盡管“過渡形式”數量稀少,存活時間又短,成為化石的機會也很少,但是如果連一塊這種化石也找不到,那么神創(chuàng)論對科學的挑戰(zhàn)就將繼續(xù)下去。于是,古生物學家鐵了心,一定要找到魚和我們最早的祖先之間的“過渡形式”。   1938年,就在這一年的圣誕節(jié)前夕,南非東倫敦博物館的管理員、31歲的梅約麗女士,來到當地碼頭邊撒網捕魚。一網魚上來,其中一條她從未見過的怪魚引起了她的注意。這條丑陋的魚長約1.5米,體色是金、銀、藍、綠錯雜,還有白色的斑點。最令她吃驚的是,這條魚的鰭簡直與眾不同。她立即把魚帶回博物館,作了防腐處理,接著請另一名南非專家辨認這條魚。這名老專家見了魚后驚呼:“哎呀,小姑娘!這可是全世界的頭條新聞哩,它是一條腔棘魚!”要知道,腔棘魚是生活于泥盆紀的一種圓鰭類,人們以為它早在7600萬年前就已滅絕了哩!而今發(fā)現它竟然還活著,就好比找到了一頭活體恐龍或一只活的始祖鳥。當時的整個科學界,理所當然地驚呆了。此后的好幾十年里,腔棘魚一直被認為是魚和四足動物之間的“過渡形式”。不過,當時無人對它有足夠了解,人們只把它當成是一種活化石。發(fā)現第一條腔棘魚后的第13年,終于找到了第二條活的腔棘魚。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它并不會用鰭行走,而只會游泳,也就是說,它只是一條魚,而不是“過渡形式”或“中間動物”。   手指七八根   又是30年過去了,依然沒有找到“過渡形式”,也就是沒有找到用鰭行走、并最終進化成我們有腳的最早祖先的魚。一直到了1981年,古生物學的“復仇天使”終于降臨了。這一年,金妮·克蘭克完成了她的畢業(yè)論文,來到英國劍橋大學動物學博物館工作。金妮一直夢想著能加入到探索“我們?yōu)楹螘L出腳”之謎的隊伍中,正在這時,一位同事對她說:別擔心,機會馬上就到。這位同事帶來了一本學生筆記,是一名學地質的學生寫的,他曾于1970年去過格陵蘭。他寫到,盡管他了解巖石,很不了解化石,卻在格陵蘭的山上發(fā)現了大量魚石螈化石。雖然他語焉不詳,但卻好似一聲驚雷。要知道,當時世界上僅存由賈維克找到的魚石螈化石。金妮當即決定去一趟格陵蘭。到達目的地之后的兩星期過去了,仍未找到那位學生描述的地方。正當金妮開始認為自己可能找錯了地方時,卻出現了驚喜——吹開覆蓋的塵土,她看見了一副頭骨的一部分。   金妮找到的并不是魚和四足動物之間的“過渡形式”,但同樣是罕見的發(fā)現。這是另一種泥盆紀的四足動物,叫作刺棘螈。刺棘螈與賈維克的發(fā)現不同,但明顯來自同一祖先,因而也與人類相關。刺棘螈是迄今為止發(fā)現的第二種泥盆紀四足動物。金妮帶了十多塊刺棘螈化石回劍橋,但直到1990年,這趟旅行的真正重要性才浮現出來。當時,金妮的一名同事開始分析金妮已放棄的刺棘螈化石樣本。當他準備從巖石中挖出刺棘螈的“手”時,他想一定會找到5根手指。令他大吃一驚的是,他最終找到的手指不是5根,而是   8根!再進一步核實,沒錯,刺棘螈的一只手上真有8根指頭!這就是說,所有教科書上都寫錯了——因為最早的四足動物根本不止有5根手指!這立即引出另一個疑問:如果連100年來探尋背后的最基本假設都不正確,那么其他還會有錯嗎?   科學家現在相信,我們最早長出腳的祖先一定會有多根指(趾)頭。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最終減少到5根。由此看來,另一個基本假設——腳進化出來的最初目的就是為了方便行走,也可能不成立。觀察刺棘螈的肢體可以看出,與其說它的肢體像用來承重、走路的,還不如說更像用來劃水的。這就意味著我們的腳之所以會進化出來,最初可能與在地上行走毫無關系。   金妮從格陵蘭帶回的化石也包括魚石螈,也就是賈維克發(fā)現的四足動物。在對刺棘螈的分析改變了一切舊認識之后,金妮自然想到了再數一數魚石螈的趾頭數量。結果發(fā)現,魚石螈有了根趾頭,而不是賈維克所說的5根。不僅如此,與賈維克說的不同,魚石螈的腳也不是用來行走,而是像槳一樣劃水。此時賈維克已過世3年,是不是他當時弄錯了?或者是不是他故意作假?無人知曉。金妮的發(fā)現意味著,有關“我們?yōu)楹伍L出、又如何長出四肢”的科學探索,必須全部重頭再來,F在,科學家需要的就不僅是從魚向四足動物的“過渡形式”——盡管這個“過渡形式”仍未找到,同時他們還得重新回答:“我們?yōu)楹螘L出四肢”。為什么會有動物需要腳,而腳又不是用來走路?   原來是這樣   終于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雷諾沃山谷,科學家找到了答案。在山谷密林之下,是一片泥盆紀的紅色砂巖。1993年,一個孤獨的“化石獵手”來到這里,他就是美國費城自然科學院的戴斯齊勒博士,他因在雷諾沃山谷發(fā)現了兩種新的泥盆紀四足動物,而一舉成名。其實,真正把他和雷諾沃山谷載入“化石狩獵”傳奇的,卻是他對這里獨特地貌的分析。在所有紅色巖石中間,都有一個寬闊的綠色巖層。它們是什么呢?是植物化石,是埋在了巖石中的綠色植物。把泥盆紀四足動物和植物化石放在一起,戴斯齊勒就有了突破性的重大發(fā)現。這樣,科學家能第一次重建最早的四足動物發(fā)展演化所在的真正環(huán)境。結果表明,泥盆紀的地球陸地并非教科書上所寫的荒野一片,沒有一棵草或樹,恰恰相反,那時的陸地更像雨林,不僅有似蕨類的植物,而且有30米高的參天大樹,植物種類繁多,堪稱一個復雜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教科書又一次錯了。地球也許曾一度荒蕪,但到了泥盆紀末期,地表已變得異常濕潤,森林茂密,大河長流。大河與陸地之間,又分布著全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沼澤濕地。最早的四足動物,正是在這種全新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進化出來的。事實上,正是沼澤濕地激發(fā)了重要的進化過程。至泥盆紀快要結束時,地球上的動植物第一次以一種重要而永恒的方式生活在了陸地上,許許多多開放的小生境正等待它們去開發(fā)。這些小生境正是這個水世界的邊緣。在纏結交錯的植被中,擁有肢體和指(趾)頭,使四足動物比魚更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四足動物的鰭狀肢體,很可能是被用來方便在諸如沼澤濕地的復雜環(huán)境中移動身體。比如,沼澤濕地中有樹枝垂下來,四足動物借助樹枝,就能更好地覓食或逃生。戴斯齊勒還找到了泥盆紀的一種巨型圓鰭魚化石,它們是可怕的掠食者。這種魚長達3米左右,對早期四足動物來說,躲避它是重要的求生手段之一。這樣,“我們?yōu)楹螘L出四肢”之謎終于解開了。肢體的最早出現不是為了行走,而是為了在沼澤濕地之間移動,就像現在的北美洲大兒魚、火蜥蜴一樣。然而,還有一個謎仍沒有答案:從魚向四足動物的轉變究竟發(fā)生過沒有?如果發(fā)生過,那么半魚半四足動物這種“過渡形式”到底在哪里?只有回答了這個問題,神創(chuàng)論才能被徹底駁倒。   為了找到半魚半四足動物,曾與金妮同去格陵蘭的學生伯·阿博格(如今是他是倫敦自然博物館研究員)隨后開始進行全球性尋訪。2000年,他來到了東歐拉脫維亞一家很不起眼的博物館。在這里,年輕的古生物學家阿博格博士隨機抽取化石樣本。放樣本的一個個抽屜已經30年沒人動過了,不過,由于找了這么多年也沒找到半魚半四足的“中間動物”,所以阿博格并未指望這次能有什么意外收獲。不料,奇跡出現了。在一個抽屜中,阿博格發(fā)現了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未曾見過的動物化石。他的專業(yè)眼光告訴自己,這塊僅有幾厘米長的顎化石正是人們夢寐以求的“過渡形式”——半魚半四足動物。通過對比分析,他證明了自己的判斷。證明方法是:把能夠區(qū)別魚和四足動物的解剖結構特點輸入電腦,其中一些區(qū)別很明顯,比如化石樣本是有肢體,還是有鰭;另一些區(qū)別則很微妙,比如血管或骨頭的位置。這些微小的細節(jié),能使科學家從哪怕一小塊化石片上辨認出它是什么動物,并把它放在其他相關動物的進化枝上。結果,圓鰭魚的顎骨在一邊,泥盆紀四足動物的顎在另一邊,拉脫維亞半魚半四足動物的顎恰好在兩者中間。盡管是絕無僅有的證據,它卻證明了由魚向四是動物的演變確確實實發(fā)生過。這一發(fā)現自然轟動了世界。這一“過渡形式”動物還有一個奇怪之處:它有7排牙齒,這與任何已知的其他動物都不同。這一點暗示,發(fā)生從魚向四足動物變異的“過渡形式”不止有一種,但其中只有一種最終成為人類的祖先。   至此,一個長達3.6億年的謎終于徹底解開了,它就是達爾文關于人是怎樣長出雙腳的理論。簡而言之,陸地和水中的植物在圓鰭魚中引起了變異大爆發(fā),其中最成功、最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變異者,長出了肢體和肢體上的指(趾)頭。在這個森林、大河旁點綴著沼澤濕地的新世界里,一種全新形式的生命誕生了,因為沼澤濕地模糊了在水中和不在水中的界限。正是從這些沼澤濕地,我們最早的祖先開始爬上了陸地。這一過程并非是預先注定的,而是一系列偶發(fā)的進化事件,但它確實發(fā)生了。就這樣,那種動物的子孫后代最終繼承了地球,而這個不知是第多少代的后代,正是你、我、他、她——是我們人類。
相關新聞
退出
會 搜
特別推薦
醫(yī)學教育網醫(yī)學書店
  • 名師編寫
  • 凝聚要點
  • 針對性強
  • 覆蓋面廣
  • 解答詳細
  • 質量可靠
  • 一書在手
  • 夢想成真
網絡課堂
40多類,1000多門輔導課程

1、凡本網注明“來源:醫(yī)學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醫(yī)學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醫(yī)學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lián)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

4、聯(lián)系方式:

編輯信箱:mededit@cdeledu.com

電話: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