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扁鵲傳》說:“以此(特異功能)視病,盡見五臟癥結(jié),特以診脈為名耳。”從字面上看,扁鵲診病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五臟內(nèi)在的癥結(jié),只是用診脈作為擺設、名目罷了。好像他真有特異功能似的,其實這也是別人的猜測,而不是扁鵲本人的自夸,其本質(zhì)應該是象思維。
《史記》稱扁鵲是中醫(yī)學集大成的宗師,能夠四診合參,尤其善于診脈。扁鵲用上池水,服用了長桑君的“懷中藥”,30天之后,突然達到隔垣見物的超越常人的目力,是一種神化醫(yī)學家的夸張。
扁鵲用眼望桓侯神色,知其病入骨髓,盡管有寓言的成分,卻充分反映了扁鵲醫(yī)學的學術特點。他“望而知之”的專長,也就是《內(nèi)經(jīng)》推崇的學術特色。
他判斷桓侯的病情,只能是遠遠地望,而不可能是切脈所得,更不是問診所得。他望診的最佳部位必然是五官,五官是五臟的窗口。面色、神態(tài),往往是一個人健康狀態(tài)的整體涌現(xiàn)。
《素問。五臟生成篇》說:“夫脈之小大,滑澀浮沉,可以指別。五臟之象,可以類推。五臟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脈色,可以萬全。”
色脈可以通神,需要“目察”、“指別”,這樣判斷病情“可以萬全”。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功能呢?是因為中醫(yī)通過這種“象思維”,可以判斷內(nèi)在臟腑氣血的盛衰,人體正氣的強弱,也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人體自組織能力的強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