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立草本,地上莖有時高達2—3米,全株最高可達5米。匍匐根狀莖粗5—8厘米,圓柱形,有節(jié),常生不定芽條。葉多數(shù),螺旋狀排列;葉柄粗大,長可達1.5米、下部1/2具鞘,基部連鞘寬5—10厘米;葉片革質(zhì),表面稍光亮,綠色,背較淡,極寬,箭狀卵形,邊緣淺波狀,長50—90厘米,寬40—80厘米,前裂片寬卵形,先端漸尖,長寬幾相等,后裂片半卵形;長約為前裂片的1/3,基部聯(lián)合較短,彎缺圓形,后基脈互父成直角或銳角;前裂片Ⅰ級側(cè)脈6-10對,略寬?;ㄐ虮?—3 叢生,圓柱形,各被以長50厘米,寬約8厘米的苞葉(鱗葉),后者披針形,綠色;花序柄長(12-)50—60厘米,淡綠色。佛焰苞管部席卷成長圓狀卵形或卵形,白綠色,長3—5厘米,粗4厘米;檐部白綠色、黃綠色,后變白色,舟狀,長圓形,先端稍突尖,略下彎,長(10-)20—30厘米,展開寬(4 -)5—8厘米。肉穗花序芳香:雌花序圓柱形,長(2-)3—4厘米,不育雄花序長(2.5-)5—6厘米,漸狹過渡為能育雄花序,后者長3—7厘米;附屬器圓錐狀,奶黃色,基部較粗,長3—5.5厘米,粗1—2厘米,先端鈍,嵌以不規(guī)則的槽紋。雌花:子房棱柱狀,先端漸狹為明顯的花柱,柱頭盤狀,胚珠卵形,基底胚座。不育雄花扁平,頂部六角形。漿果亮紅色,短卵狀,長約1厘米,徑5—9毫米?;ㄆ?-7月。
【產(chǎn)地】產(chǎn)云南省中南、西部至東南部,海拔200—1100米熱帶雨林及野芭蕉林中。四川、貴州、湖南、江西、廣西、廣東及沿海島嶼、福建、臺灣也有。
國外分布于孟加拉國,印度東北部(喀西山),老撾,柬埔寨,越南,泰國至菲律賓。
野生或栽培。
【用途】根莖為健胃藥,對腹痛、霍亂、疝氣等有良效。又可治肺結(jié)核、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炎、感冒、流感、腸傷寒、療癌腫毒、蛇蟲咬傷、燙火傷;調(diào)煤油外用可治神經(jīng)性皮炎。獸醫(yī)用莖治牛傷風(fēng),豬丹毒。
本品有毒,須久煎并換水2—3次后方能服用。有毒成分為草酸鈣和皂毒甙(Sapotoxin);皮膚接觸汁液后瘙癢;眼與之接觸引致失明。誤食莖葉則喉舌發(fā)癢、腫脹、流涎、腸胃燒痛、惡心、腹瀉、出汗、驚厥、嚴重者窒息、心臟麻痹而死。民間用醋加生姜汁少許共煮,內(nèi)服或含漱以解毒。根莖富含淀粉,可作工業(yè)上代用品,但不能食用。
【藥用史】海芋一藥,見載于《本草綱目》卷十七草部之毒草類:"氣味辛,有大毒。主治瘧瘴毒腫風(fēng)癩。伏硇砂。"李時珍認為本品有大毒,故與鉤吻為鄰列入毒草類。這樣的分類今天看來仍是非??茖W(xué)的。海芋雖屬《綱目》新增藥,但并非李時珍新發(fā)現(xiàn)的藥物,其入藥歷史至少可追溯至唐末。如陳藏器《本草拾遺》云:"天荷與野芋相似而大也。"不過,當時稱之為天荷,還不叫海芋而已。可惜宋代的幾部本草著作均未載錄,因而無從了解本品在宋 代的應(yīng)用情況。至于金元時期,更是不得而知了。
【注意】全株有劇毒,地下莖尤甚,不可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