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螺科動(dòng)物紅螺、皺紅螺等的肉。海螺又稱海贏、流螺、假豬螺、釘頭螺、海窩窩、菠螺。我國南、北沿海均有分布。獲得后,用沸水燙死,取肉洗凈備用。
[性能]味甘,性涼。能清胃熱,清肝明目。
[用途]胃熱口渴,脘腹熱痛;肝熱目赤疼痛。
[用法]煎湯,炒食,煮食。
[附方]
海螺湯:鮮海螺肉60g,加水適量煎湯,撈取海螺肉嚼食。
本方取海螺清熱明目。用于肝熱目赤疼痛多淚。
現(xiàn)代海螺采用海水中天然長成的大海螺殼制作(圖135),螺殼呈螺旋狀。大小不一,一般全長2 5厘米~33厘米。多選用顏色清白或有花條紋的海螺為佳,磨穿螺尖作吹嘴,并將吹嘴做成圓錐 形或直筒形,外徑2厘米~3厘米,中心吹孔較細(xì),孔徑只有1厘米,有的在螺的兩端鉆孔、穿以 細(xì)皮繩,平時(shí)不吹奏時(shí)可斜掛于胸前或腋下。海螺裝飾較為精美,一般多鑲嵌銅或銀片為飾,顯得分外莊重和美觀。不僅制成金屬吹嘴,在螺身中部至螺口也鑲以銅或銀片,制成翅形 的裝飾物,在翅尾還綴有圓環(huán),系以絲穗或彩綢為飾。西藏拉薩布達(dá)拉宮珍藏的一支銀翅法螺,全長57.7厘米,翅長38.2厘米、翅寬23厘米,吹嘴長11厘米、直徑4.2厘米、 孔徑1.8厘米,堪稱法螺之最。西藏薩迦縣薩迦寺珍藏有一支完好的元代海螺,相傳為元代皇帝欽賜。北京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海螺多支,螺體多為白色,帶有棕色、 黃色條紋或斑紋,全長30厘米左右,螺口為不規(guī)則橢圓形,長徑14厘米~16厘米、短徑4厘米~11厘 米。其中有一支極為珍貴的清代貝,全長35厘米,為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所制,取天然 生長的清白色海螺,鑲嵌以銅制吹嘴,螺身鑲嵌翅形銅片為飾,一面鏤刻精美花紋,一面刻有“乾隆御制”四字。這些海螺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中。
吹奏時(shí),左手持握螺口,兩唇緊貼吹嘴送氣,發(fā)音作嗚嗚聲。每支海螺可發(fā)出一個(gè)基本穩(wěn)定 的長音,因螺身大小不同,發(fā)出的音高也各異,一般在小字組至小字一組之間。海螺的音色與螺紋的粗細(xì)和多少有直接關(guān)系,一般說來,螺紋細(xì)、少者音色較明亮,反之音色較深厚。 除作為法器用于佛教寺院外,在藏區(qū)尼姑庵里,要用吹貝祭奠死者。漢族地區(qū)也廣為流傳,在浙東民間器樂合奏舟山鑼鼓中,海螺作為色彩性樂器使用。在廣東、廣西、福建等沿海地 區(qū),民間常以吹奏海螺召集群眾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