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地都有栽培,果實老熟后經(jīng)一定處理可作容器,如酒壺;生活用具,如水瓢;鳴蟲玩具,如蟈蟈葫蘆;及觀賞品等。
食用
葫蘆的吃法很多。元代王禎《農(nóng)書》說:“匏之為用甚廣,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煮作葷羹,可蜜前煎作果,可削條作干……”又說:“瓠之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無窮,烹飪咸宜,最為佳蔬。”可見古人是把葫蘆作為瓜果菜蔬食用的,而且吃法多種多樣,既可燒湯,又可做菜,既能腌制,也能干曬。燒湯清香四飄,其味鮮美。與其他瓜果不同的是,不論葫蘆還是它的葉子,都要在嫩時食用,否則成熟后便失去了食用價值。
藥用
葫蘆除了能盛藥,本身也可為藥。葫蘆味甘,性平滑無毒,其蔓、須、葉、花、子、殼均可入藥,醫(yī)治多種疾病。據(jù)古代醫(yī)書記載,葫蘆花味甘,性平,無毒,可做解毒之藥,對各種瘺瘡尤為有效。蔓、須藥性與花相同,可治麻瘡。葫蘆瓤及子,味苦,性寒,有毒,可治牙病,牙齦或腫或露,牙齒松動。又可治面目、四肢腫,小便不通,鼻塞,及一切癰疽惡瘡。尤以葫蘆殼的藥用價值最高,其味甘,性平,無毒,用于消熱解毒,潤肺利便。愈是陳年的葫蘆殼,療效愈高。
·樂器在古代,葫蘆是制作樂器的重要原材料,其價值不亞于絲,竹?!秷虻洹分杏修藶榘艘糁坏恼f法。葫蘆笙最早載于漢代的《禮樂志》:“有葫蘆笙。”后來晉崔豹《古今注》又一次提到:“瓠有柄者懸瓠,可以為笙,曲沃者尤善。秋乃可,和則漆其里。”這句話是說長柄葫蘆可以加工成笙,其中以曲沃的葫蘆最佳。除了笙、竽等簧管樂器外,葫蘆還可以做弦樂器或彈撥樂器的共鳴箱。葫蘆還可以做鴿哨,分很多種,制法各異。
“葫蘆絲”在民間稱為“葫蘆蕭”,別處也有稱為“葫蘆笙”,名稱的變化原因說法不一,有說是解放初期,知識青年下鄉(xiāng),將傣族不標(biāo)準(zhǔn)的漢語“蕭”誤聽為絲而得名,有說是為了區(qū)別于哈尼族的“蘆笙”又區(qū)別于“蕭”(蕭無簧),故文藝工作者將它定名為“葫蘆絲”。說以前者居多。葫蘆絲的傣語名稱為“篳朗道”,“朗道”為“葫蘆”的傣語名,“篳”為傣語對吹管樂器的總稱。德昂語稱“篳格寶”,阿昌語稱“拍勒翁”
·日用
葫蘆作為日常用具,其用途也是多方面的。葫蘆開口做成各種形狀的器具使用,最常見的是用來裝水或裝酒的水壺或酒壺,也可用來舀水、淘米、舀面、盛東西東西等。在古代葫蘆還被用來盛藥,它保存藥物確實比其他的容器如鐵盒、陶罐、木箱等更好,因為它有很強(qiáng)的密封性能,潮氣不易進(jìn)入,容易保持藥物的干燥,不致?lián)p壞變質(zhì)。另外,葫蘆還能制成舟和農(nóng)具,甚至被制成火器,在戰(zhàn)爭中使用。
·鳴蟲葫蘆。
葫蘆器范制工藝自清康熙朝始創(chuàng),興盛于乾隆道光。至清末同光時期官模器逐步衰落,一些宮廷范制葫蘆的藝人將手藝傳出紫禁城,帶到宮外,自民國初期民間范制葫蘆器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對其他地區(qū)不了解,我單說天津,天津地處九河下梢,有著悠久的碼頭文化,加上離北京較近亦受北京皇城滿洲旗人文化影響,同時由于天津有對外開放的租界地也接納了許多外來文化,當(dāng)時有前清廢帝溥儀在津靜園暫居,前清的遺老遺少王公貝勒每日簇?fù)砥渥笥摇O屡_的政客,軍閥也蟄居于此,這些人每日除去吃喝玩樂,養(yǎng)花玩鳥,駕鷹斗蟲幾乎沒有什么正事,但這些都為后來天津鳥市文化的雛形奠定了基礎(chǔ),別的不說單說葫蘆蟲具,當(dāng)時天津有幾位范制葫蘆的大家:旋家大爺、李六爺、史老啟、常春堂張家、陳擺飾、蕭扯子等。其中數(shù)旋家大爺、李六爺、史老啟、常春堂張家這老四位為主,旋家大爺和李六爺種植葫蘆其中有一小故事:李六爺個子很高,一眼瞽目,人稱大李六或瞎李六,當(dāng)年六爺也是喜歡養(yǎng)蟲玩葫蘆,一次到旋大爺家中去買當(dāng)年的好葫蘆,旋大爺故意將精品收起,只留下一些普通的貨色給六爺挑選,六爺問旋大爺是否有精品,大爺言道好壞全都在這里,你就選吧,六爺沒有相中,失望而歸,不幾日有人拿一旋家當(dāng)年精品葫蘆來向六爺顯寶,并言道是旋大爺親自選好給他送去的,六爺聞聽非常生氣,找到旋大爺要問個究竟,并發(fā)誓自己種葫蘆,轉(zhuǎn)年六爺真的開始種植葫蘆,由于六爺沒有什么經(jīng)驗,資金也不豐厚,糊制葫蘆模具所用紙張多為草紙(也稱灰紙是比較廉價的紙張)這樣被六爺誤打誤撞開創(chuàng)出了草紙模,且由于經(jīng)驗不足葫蘆蔓很少打尖,肥水不足出現(xiàn)了糠胎兒,雖然密度較差但養(yǎng)蟲出音極佳。后來旋大爺與李六爺合伙一起種植葫蘆,有一種黑蟲葫蘆棠梨肚走壯子了(變形),比棠梨肚肚大腰粗,最后兩家平分這些走壯子的葫蘆一家一堆,就將這些走壯子的葫蘆稱為兩大堆。
再說常春堂張家,可稱天津衛(wèi)藥行的大商賈,在天津南門外大街開設(shè)店鋪,老東家坐堂懸壺濟(jì)世,治病救人,老東家喜歡養(yǎng)蟲玩葫蘆,后來老東家因為常常給津郊八里臺的農(nóng)民義診治病,八里臺的鄉(xiāng)紳送給了常春堂五畝土地,并蓋了幾間房,地點在十五間房(今復(fù)康路圖書館附近),老東家平時就在那里為周圍的百姓看病,同時邀請了旋大爺、李六爺、史老啟在那里種植葫蘆范制葫蘆蟲具,當(dāng)時幾位先生相互取長補(bǔ)短,在當(dāng)時(上世紀(jì)三十年代)形成了一個范制葫蘆蟲具的制作高峰,旋家的代表作瓦加紙金錢扁、松脖棒子、步步得、玉簪把等;李六爺代表作草紙模棒子,玉簪把,步步得、緊脖雞心、油瓶子、簽筒子、白蟲炮筒等。常春堂有花模棒子(仿官模)、兩大堆玉簪把等。在這里不得不說史老啟,這位老先生范制葫蘆的手藝很高,仿制他人的葫蘆可以亂真,尤其是仿制的本長葫蘆,幾乎與本長無異,現(xiàn)在有史老啟手捏一說就是指的這種葫蘆。史老啟的作品有棠梨肚、步步得、鑼鼓槌、油瓶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