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別稱:雞舌草、鼻斫草、碧竹子(《本草拾遺》),碧竹草(《本草圖經(jīng)》),青耳環(huán)花、碧蟾蜍、竹葉草(《竹譜詳錄》),耳環(huán)草(《世醫(yī)得效方》),地地藕(《滇南本草》),藍(lán)姑草、淡竹葉菜(《活幼全書》),竹雞草(《瀕湖集簡方》),竹葉菜、淡竹葉、碧蟬花(《綱目》),水竹子(《植物名實(shí)圖考長編》),露草、帽子花(《植物學(xué)大辭典》),三筴子菜(《東北藥植志》),竹葉蘭(《貴陽民間藥草》),竹雞莧(《江西中藥》),竹根菜(《四川中藥志》),三角菜、牛耳朵草、鴨食草,水浮草、鴨子菜、菱角傘(《遼寧經(jīng)濟(jì)植物志》),碧蟬蛇(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竹管草、竹節(jié)草、鴨腳草、竹剪草(《江西草藥》),蘭花草、野靛青、靛青花草、螢火蟲草、鴨腳青、掛蘭青、鴉雀草、蘭紫草、哥哥啼草、竹葉活血丹(《浙江民間常用草藥》),竹葉水草、水竹葉草、竹葉青菜、鴨腳板草(《上海常用中草藥》),竹夾菜、翠蝴蝶、鵝兒菜(《廣西中草藥》),雞冠菜、藍(lán)花姑娘(《江蘇藥材志》),鴨仔草(《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鴨跖草科植物鴨跖草的全草。
科名:鴨跖草科,
拼音:Yā Zhí Cǎo
拉丁種名:Commelina communis Linn
英文名:Common Dayflower Herb
生活環(huán)境:生于路旁、田邊、河岸、宅旁、山坡及林緣陰濕處。
采集:6~7月采收,曬干。
炮制:夏秋采收,洗凈、揀去雜質(zhì)鮮用或曬干切段用。
性味:甘,寒,淡。
①《本草拾遺》:苦,大寒,無毒。
②《滇南本草》:性微寒,味甘。
歸經(jīng):《泉州本草》:入心,肝、脾、腎、大小腸諸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