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為腸肝循環(huán)(enterohepticcycle)。指經(jīng)膽汁或部分經(jīng)膽汁排入腸道的藥物,在腸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經(jīng)門靜脈又返回肝臟的現(xiàn)象。此現(xiàn)象主要發(fā)生在經(jīng)膽汁排泄的藥物中,有些由膽汁排入腸道的原型藥物如毒毛旋花子苷G,極性高,很少能再從腸道吸收,而大部分從糞便排出。有些藥物如氯霉素、酚酞等在肝內與葡萄糖醛酸結合后,水溶性增高,分泌人膽汁,排入腸道,在腸道細菌酶作用下水解釋放出原型藥物,又被腸道吸收進入肝臟。動物實驗顯示,抗菌藥物抑制腸道細菌后,可降低某些藥物的肝腸循環(huán)。肝腸循環(huán)可使藥物在體內停留時間延長,延長多少取決于進入肝腸循環(huán)的量與給藥量的比例。
腸道中約10%~20%的膽素原可被腸道粘膜細胞重吸收,經(jīng)門靜脈入肝。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其中大部分再隨膽汁排入腸道,形成膽素原的肝腸循環(huán)(bilinogenenterohepaticcirculation)。只有少量經(jīng)血液循環(huán)入腎并隨尿排出。正常人每日隨尿排出約0.5~4.0mg 膽素原。膽素原接觸空氣后被氧化成尿膽素,后者是尿的主要顏色。游離膽紅素經(jīng)肝轉化生成的葡萄醛酸膽紅素隨膽汁進入腸道,在回腸末端和結腸內細菌作用下,脫去葡萄醛酸,并還原生成膽素原(包括d-尿膽素原,中膽素原,糞膽素原)。在腸道下段,這些無色的的膽素原接觸空氣后被氧化成膽素(相應的為d-尿膽素,i-尿膽素和糞膽素)。膽素呈黃褐色,是糞便的主要顏色。當膽道完全梗阻時,因膽紅素不能排入腸道形成膽素原和進而形成膽素,所以糞便呈現(xiàn)灰白色。新生兒的腸道細菌稀少,糞便中未被細菌作用的膽紅素使糞便呈橘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