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枕為歷代文人墨客推崇。史載,唐代流行臥“枕幃”的風俗。枕幃是將香花縫入布囊中的枕頭。宋代文學家黃庭堅在詩中寫道:“名字因壺酒,風流付枕幃”、“風流徹骨成春酒,夢寐宜人入枕囊”。元代文學家馬祖常也贊美道:“半夜歸心三徑遠,一囊秋色四屏香。”
以菊花曬干作枕芯稱為“菊枕”,為民間常用藥枕之一。宋代陳元靚說:“(民間)常以九月九日取菊花作枕頭。大多能去頭風,明眼目。”清代慈禧太后每到秋菊怒放,總要命人摘取大朵菊花,撕出花瓣曬干揉碎,填進布袋充作枕芯。古人喜用菊枕,取其清熱疏風、益肝明目、抗感染等特性,通過所含微量龍腦、樟腦、菊油環(huán)酮揮發(fā)“藥氣”,刺激頭頸皮膚,起到“直達竅,利滯氣”作用,促進神經(jīng)、肌肉與關節(jié)功能協(xié)調(diào),收到解痛祛病效果。民間作菊枕時,通常還加入少量川芎、丹皮、白芷等。這三味中藥有活血行氣、清熱涼血、燥濕止痛、祛風解表、活血散瘀的功效。它們與菊花配伍,有加強藥力之作用。醫(yī)學教育|網(wǎng)收集整理
菊枕還可治頭暈眼花,夜晚催人酣睡,翌晨起床神清目明。故民諺有云:“菊枕常年置頭下,老來身輕眼不花。”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