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當一位體態(tài)肥胖“患有”某種疾病的中年婦女站在筆者面前時,那滿面的“病容”著實唬人,她就是復旦大學上海醫(yī)學院首批39名標準化病人中的一位。
所謂標準化病人,就是由健康人來扮演患有某些特定病癥的病人。由于經過專門培訓,這些假病人能夠相當準確地模仿相應病例的癥狀,包括走路的姿勢、身體的動作、疼痛的程度、面部的表情、病史病狀的自述等。而醫(yī)科生則充當“準醫(yī)生”,根據這些“病人”表現出來的癥狀,詢問病史、判斷病情,以作出正確的診斷。
用標準化病人來考醫(yī)科生,除能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還可在教學中用來訓練學生臨床實踐的能力。教師通過對現場的錄像監(jiān)控,了解學生接觸病人和與病人交流的全部過程,包括言談舉止、病史采集、查體方法、向病人解釋內容是否確切等。
這位中年婦女告訴筆者,她是看到招聘廣告后去應征的,并通過了嚴格篩選和醫(yī)學知識培訓才最終成為標準化病人的。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整個培訓分理論知識學習和角色扮演兩個部分,每位標準化病人都由負責相關病例的醫(yī)生進行手把手式的教學。除了從病理、生理及解剖等角度講解醫(yī)學理論知識外,培訓老師還要帶標準化病人到急診室等地進行實地觀摩,以引導他們觀察真實病人疼痛時的表情、疼痛的準確部位、反應時間差等細節(jié),以便更形象、準確地把握住相關病例的癥狀表現。
她說,作為一名標準化病人,不僅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學習醫(yī)學常識,還要揣摩模仿病人的技巧并參與考核學生,但所有這些都是沒有任何報酬的,自己之所以對此“樂此不疲”,完全出于一種公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