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10月31日 19:00-21:00
詳情11月06日 19:00-21:00
詳情癌癥是嚴重威脅人類身體健康的重大疾病,已成為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面對中國癌癥死亡率居高不下,而且還呈現持續(xù)增長的嚴峻形勢,廈門大學一大群科研人員圍繞著癌癥發(fā)生的分子機理進行研究,取得了眾多突破性成果,其中包括正在向國家遞交新藥報批申請的宮頸癌疫苗。
服用藥物之后,可以使人體中一種蛋白質從癌細胞的“保護者”,“叛變”成能夠殺死癌細胞的“殺手”,潛伏其中令癌細胞防不勝防、無處逃身;通過向人體內注射某種蛋白分子,迫使癌細胞紛紛自殺,讓肌體細胞進行自我調節(jié),從而避免癌癥的發(fā)生;像接種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狂犬病疫苗等一樣接種癌癥疫苗,讓你一輩子都不用擔心患上癌癥……
這些聽起來是不是不可思議,有點像是天方夜譚?或是以為這是科幻影視作品的情節(jié),不可能在現實生活中出現。
其實,這并不是幻想,而是確確實實已經發(fā)生并且正在走入老百姓生活當中。
廈門大學科研人員最近宣布,他們已經研制出宮頸癌疫苗和尖銳濕疣疫苗,并正在向國家遞交新藥報批申請。一旦獲得國家藥監(jiān)局批準,那么,疫苗就可以進入臨床試驗,一旦通過就能上市。
這就意味著,女性以后可以像接種乙肝疫苗一樣來接種宮頸癌疫苗,一輩子可以高枕無憂地避免患上這種令人恐怖的癌癥。宮頸癌是全球婦女第二大常見惡性腫瘤,僅次于乳腺癌,資料顯示,全世界每2分鐘就有1位婦女死于宮頸癌。
成功研制出疫苗的是設立于廈門大學的國家傳染病診斷試劑與疫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前不久舉行的海西生物醫(yī)藥發(fā)展論壇上,該中心表示,他們科研人員已成功地利用大腸桿菌表達出HPV16、18、6、11共4種型別的類病毒顆粒,并已經建立大規(guī)模發(fā)酵工藝和中試純化工藝,分別已向國家遞交了宮頸癌疫苗(HPV16、18型)和尖銳濕疣疫苗(HPV6、11型)的新藥報批申請。調查結果顯示:針對16、18型的預防疫苗可以預防至少70%的子宮頸癌。而尖銳濕疣是最主要的性傳播疾病之一,90%以上的尖銳濕疣由HPV6、11型引起。
在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多種造成巨大生命和財產損失的疫癥,而在預防和消除這些疫癥的過程中,疫苗發(fā)揮了十分關鍵的作用。所以疫苗被評為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發(fā)現之一,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繁衍生息的歷史就是人類不斷同疾病和自然災害斗爭的歷史,控制傳染性疾病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預防,而接種疫苗被認為是最行之有效的措施。
如今,疫苗被成功地應用到癌癥的防治上來,可謂是人類發(fā)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癌細胞“殺手”一年前已經發(fā)現
2009年8月,廈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林圣彩教授課題組研究成果揭示了細胞如何防止癌變的內在機理,這屬于癌癥研究的新突破,這一發(fā)現可能為癌癥治療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徑。
林圣彩教授介紹說,從醫(yī)學上來說,癌癥發(fā)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細胞基因組發(fā)生了突變,繼而出現細胞生長和分裂的異常,并將有缺陷的遺傳物質傳遞下去,直至癌組織的出現。林圣彩教授課題組在一項研究中發(fā)現,存在于細胞內的一種名為Axin的蛋白分子可以通過控制一種名為p53的抑癌基因的活性來決定細胞“命運”,這也就意味著,含有過度受損基因組的細胞“命運”可以通過二者特定的相互作用促使細胞進行“死亡”,從而避免個體發(fā)生癌變。
2008年10月,廈大生物醫(yī)學研究院教授、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張曉坤博士及其團隊發(fā)現了一種神奇的小肽,它可以使人體中一種蛋白質從癌細胞“保護者”,“叛變”為能夠殺死癌細胞的“殺手”。這種肽能直接作用于一個名為“Bcl-2”的蛋白質,使之從一個保護癌細胞免受程序性死亡調控轉變?yōu)槟軌驓⑺腊┘毎牡鞍住_@一新發(fā)現被認為可能引發(fā)一種新型的癌癥治療模式,具有重大的意義。更為關鍵的是,這種肽十分容易合成,換句話說,這一新發(fā)現使科學家能夠基于Bcl-2蛋白構象變化尋找新型治療藥物,為抗癌藥物的研發(fā)提供了一個新方向。這被認為是腫瘤生物學領域的一個重大創(chuàng)新性發(fā)現,在國際生物醫(yī)學科學研究領域激起了很大的反響和廣泛的關注。
2006年12月,廈門大學生物醫(yī)學工程研究中心研發(fā)出一種高效、低毒治療惡性腫瘤的全新抗癌藥物制劑。以往化療藥劑無法區(qū)分好壞細胞,導致癌癥患者在化療過程中會出現掉發(fā)、身體素質快速下降的狀況,而這種藥劑在應用過程中只對癌癥細胞起到殺傷作用,在腫瘤局部藥物濃度達到最高,具有定向給藥的特點。
現狀分析
廈門3人中有1個死于癌癥
福建省是全國腫瘤發(fā)病率最高的省份之一,是肝癌、鼻咽癌等癌癥的主要分布區(qū)之一。同時,福建的癌癥死亡率位居全國前列,近年來平均每年新增約8萬癌癥患者,有4萬人死于癌癥,其中男性惡性腫瘤死亡率居全國第三位,女性居全國第四位。
廈門市放射腫瘤學會副主任委員、福建省放射腫瘤學會委員侯如蓉介紹說,廈門市癌癥發(fā)病率、死亡率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根據廈門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布的2008年全市居民死亡原因分析報告,全市居民前十位疾病死因中,惡性腫瘤依然以141.75/10萬的死亡率居首,占總死亡率的31.3%,并出現年輕化趨勢。這意味著3個死亡的廈門市民中,就有1個是被惡性腫瘤奪去生命的。其中,肝癌、肺癌、食道癌、胃癌、腸癌分列前五大腫瘤殺手。
與全國其他發(fā)達省市相比,福建省和廈門市癌癥醫(yī)療資源還是比較缺乏。據統(tǒng)計,福建省腫瘤醫(yī)院床位總數約1100張,廈門市腫瘤中心核定病床數為143張。但是,癌癥病號的增加速度遠遠超過了病床位增加的速度。目前,在廈門十幾萬的癌癥病人中,癌痛得到規(guī)范治療的不到三成,七成癌癥病人處于長期忍痛的狀態(tài)之中。
作為一名從事腫瘤臨床治療長達30多年的老醫(yī)生,侯如蓉主任用“太殘忍、太可怕”來形容當前的廈門癌癥現狀,五六歲的癌癥患者也有,20歲左右的乳腺癌患者也很普遍,連見多識廣的侯如蓉主任也感覺到現在的癌癥非常觸目驚心。
殺死癌細胞就像打靶一樣
一個立足于海峽西岸經濟區(qū)、輻射港澳臺和東南亞地區(qū),實施治療與研究的世界腫瘤治療與研究中心要落戶廈門。有專家表示,隨著治癌新藥的問世,將來治療方式越來越簡單。
當前,癌癥仍是我們人類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就全球人口與先進國家來說,癌癥均居國民死亡原因第二位。據日內瓦(GENEVA)世界癌癥報告(當今全球綜合性最強的調查),全球每年大約有1090萬人被診斷出患有癌癥,有670萬患者死亡。
癌癥極大威脅人類健康,人們一直在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法去征服癌癥,抗癌研究是當今生命科學中極富挑戰(zhàn)性且意義重大的領域。
后基因組時代的到來,讓人們對基因及其功能的認識逐漸深入,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間在細胞內的信號轉導途徑的差異正在被認識,惡性腫瘤細胞內的信號轉導、細胞周期的調控、細胞凋亡的誘導、血管生成以及細胞與胞外基質的相互作用等各種基本過程正在被逐步闡明,癌癥在分子水平上的發(fā)病機制研究得越來越清楚。
隨著腫瘤細胞增殖、凋亡等信號傳導通路的闡明,過去那種以統(tǒng)一制式的療法進行的癌癥治療,由于產生了許多副作用,這些副作用包含身體的不適,有些甚至威脅到生命安全,正在被近來悄然上市的靶向藥物產品所替代,靶向治療方式是以殺死癌細胞為主要目標。靶標抗癌藥物直接針對的是分子靶點,就像擊靶,將能有效克服目前臨床上常用的細胞毒類抗腫瘤藥物難以避免的選擇性差、毒副作用強、易產生耐藥等缺點。
廈門大學生物醫(yī)學研究院下屬有一個癌癥研究中心。癌癥研究中心的建設將以研究腫瘤細胞信號轉導為基礎,通過對腫瘤細胞信號轉導通路的闡述,發(fā)現更多特異性強的分子靶點和途徑,為發(fā)展新的腫瘤治療、預防和診斷提供技術支持。
廈門要建腫瘤中心
一邊是社會對癌癥治療的強烈需求,一邊是薄弱的癌癥治療技術力量,還有廈門大學強大的癌癥科研水平,這形成了一對奇怪的矛盾。
建設腫瘤醫(yī)院、開展癌癥治療研究,這對于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fā)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為此,廈門市政府向省政府提出建議,依托廈門大學生命科學、醫(yī)學、化學等學科優(yōu)勢,建設廈門腫瘤醫(yī)院暨癌癥治療研究中心,即廈門腫瘤治療與研究中心。該中心的長遠目標是建成世界水平的腫瘤研究中心,短期目標則是廈門腫瘤醫(yī)療方面的水平三五年內要提升到全國先進水平。
2009年6月,廈門腫瘤治療與研究中心籌備領導小組成立,由廈門大學朱崇實校長擔任組長,廈門市副市長潘世建、廈門市衛(wèi)生局局長黃如欣擔任副組長。由廈大校長來擔當這個腫瘤治療與研究中心籌備領導小組的組長,其用意非常明顯,那就是要充分調動廈大生命科學、醫(yī)學、化學等學科的優(yōu)勢。
廈門市副市長潘世建表示,在廈門市的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當中,讓人“最不安心”的就是腫瘤的診斷、治療水平。惡性腫瘤已經成了威脅廈門人民生命健康的第一大殺手。因此,廈門市必須要建立一個高起點、高標準的腫瘤治療與研究中心。
據介紹,在起步階段,廈門腫瘤治療與研究中心在研究領域將主要依托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力量建設,因為該學院的腫瘤研究團隊已經是目前國內相關領域最優(yōu)秀的團隊之一。在未來的發(fā)展過程中,中心還會積極向美國休斯敦、中國臺灣等地的相關機構取經。在建設過程中,中心會面向全球招聘精英,相關設備的購置也會遵循高起點的要求。
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林圣彩也是廈門腫瘤治療與研究中心籌備領導小組成員之一。林教授表示,目前國內的腫瘤中心屈指可數,廈門的想法很有前瞻性。要把這個中心建設好,首先要密切廈大的科學研究和地方醫(yī)院的臨床診療之間的聯(lián)系,要重視培養(yǎng)有臨床背景的研究人才。同時,也要對現有的醫(yī)療資源進行充分的整合和利用。
觀點
癌癥研究任重道遠
每年2月4日是“世界抗癌日”。早在前兩年,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所長埃申巴赫就提出,如果能將該研究所每年50億美元的研究經費5年間再增加42億美元,到2010年,他們就能實現“消除癌癥患者痛苦和死亡”的目標。也就是說,只要研究經費充足,科學家完全可以提早讓癌癥患者免于死亡。
埃申巴赫所預言的2010年也就是今年,早報記者問林圣彩教授埃申巴赫的說法是否有可能實現。
林教授直言“不可能”,癌癥的預防與治療牽涉到許多方面,癌癥的起因十分復雜,要在這樣短的時間內攻克各種不同的癌癥似乎不太可能,并非增加投入研究經費就可以立馬解決的事情。林教授認為,如果經費有增加,可以用于研發(fā)先進的醫(yī)療技術,并用于臨床試驗的基礎結構建設,2010年要達到“癌癥患者免于死亡”這一目標是不可能的,但充足的經費必將有助于縮短實現這一目標的時間。
林圣彩教授是細胞生物學與腫瘤細胞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福建省腫瘤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的主任,他領導的課題組長期致力于腫瘤細胞生物學的研究。
林教授認為癌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極其復雜,一項學術成果僅僅是癌癥研究進展中的一項而已,接下來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
癌癥極大威脅人類健康,人們一直在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法去征服癌癥,抗癌研究是當今生命科學中極富挑戰(zhàn)性且意義重大的領域。
作為一名研究癌癥幾十年的醫(yī)生,侯如蓉主任表示,癌癥其實是一種“生活方式”疾病。與其去尋找什么治癌的“靈丹妙藥”,還不如在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
侯如蓉主任表示,世界各地腫瘤高發(fā)區(qū)環(huán)境中存在著大量的致、促癌因素,而患癌者僅占千分之幾,90%以上的人不發(fā)生癌癥,這說明上述各種外界的致、促癌因素即使進入人體也不一定發(fā)病,因為正常人體具有完整的免疫系統(tǒng),具有一定的抗癌能力。
10月31日 19:00-21:00
詳情11月06日 19:00-21: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