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寒下
1.大承氣湯
【組成】 大黃(酒洗)四兩(12g)芒硝三合(9g)厚樸半斤(24g)枳實五枚(12g)
【功用】峻下熱結(jié)。
【主治】1.陽明腑實證。2.熱結(jié)旁流證。3.里熱實證之熱厥、痙病或發(fā)狂等由里實熱證所致者。
大黃蕩滌腸胃,泄熱瀉結(jié)為君。芒硝軟堅潤燥,瀉熱通便為臣。二藥相須為用,峻瀉熱結(jié),急下存陰。
大承氣湯硝、黃并用,大黃后下,且加枳、樸,故攻下之力頗峻,為“峻下劑”,主治痞、滿、燥、實四癥俱全之陽明熱結(jié)重證;小承氣湯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枳、樸用量亦減,故攻下之力較輕,稱為“輕下劑”,主治痞、滿、實而燥不明顯之陽明熱結(jié)輕證;調(diào)胃承氣湯不用枳、樸,雖后納芒硝,但大黃與甘草同煎,故瀉下之力較前二方緩和,稱為“緩下劑”,主治陽明燥熱內(nèi)結(jié),有燥、實而無痞、滿之證。
2.大黃牡丹湯
【組成】大黃四兩(12g)牡丹皮一兩(3g)芒硝三合(9g) 桃仁五十個(9g)冬瓜仁半升(30g)
【方歌】大黃牡丹忙東逃。(大黃、牡丹、芒硝、冬瓜仁、桃仁5味藥)
【功用】瀉熱破瘀,散結(jié)消腫。
【主治】腸癰初起,濕熱瘀滯證。
3.大陷胸湯
【組成】甘遂 大黃 芒硝
【功用】瀉熱逐水。
【主治】水熱互結(jié)之結(jié)胸證。
二、溫下
1.溫脾湯
【組成】大黃五兩(15g)干姜、當(dāng)歸各三兩(各9g)附子、芒硝、人參、甘草各二兩(各6g)
【方歌】姜大人歸附草硝。(干姜、大黃、人參、歸、附、草、芒硝7味藥)
【功用】攻下冷積,溫補(bǔ)脾陽。
【主治】陽虛寒積證。
附子配大黃為君藥。
2.大黃附子湯
【組成】大黃三兩 附子三枚(炮)細(xì)辛二兩
【功用】溫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陽虛寒積里實證。
三、潤下
1.麻子仁丸(脾約丸)
【組成】麻子仁二升(500g) 杏仁一升(250g) 芍藥半斤(250g) 枳實(炙)半斤(250g) 大黃一斤(500g) 厚樸一尺(250g) 白蜜適量
【方歌】小承氣來勺麻杏蜜。(枳、樸、大黃、白芍、麻、杏、蜜)
【功用】潤腸泄熱,行氣通便。
【主治】胃腸燥熱,脾約便秘證。
2.濟(jì)川煎
【組成】肉蓯蓉二至三錢(6~9g)當(dāng)歸三至五錢(9~15g) 牛膝二錢(6g) 澤瀉一錢半(4.5g)枳殼一錢(3g) 升麻五分至七分或一錢(1.5~3g)
【方歌】從容擇馬只當(dāng)牛。(蓯蓉、澤瀉、升麻、枳殼、當(dāng)歸、牛膝6味藥)
【功用】溫腎益精,潤腸通便。
【主治】腎陽虛弱,精血不足證。
方中肉蓯蓉甘咸而性溫,溫腎益精,暖腰潤腸,為君藥。
四、逐水
1.十棗湯
【組成】芫花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大棗
【功用】攻逐水飲。
【主治】(1)懸飲。(2)實證水腫。
方中甘遂善行經(jīng)隧水濕,是為君藥。大戟善泄臟腑水濕,芫花善消胸脅伏飲痰癖,均為臣藥。
然三藥峻猛有毒,易傷正氣,故以肥大棗十枚為佐,煎湯送服,寓意有三:既可益氣護(hù)胃、培土制水以邪正兼顧,又可緩和諸藥的毒性及峻烈之性,使下不傷正,且可減少藥后反應(yīng)。
五、攻補(bǔ)兼施
1.黃龍湯
【組成】大黃(9g) 芒硝(12g) 枳實(6g) 厚樸(3g) 當(dāng)歸(9g) 人參(6g) 甘草(3g)桔梗3g,生姜3片,大棗2枚
【方歌】大承氣人參歸三姐。(大承氣+人參、歸、三即姜棗草、桔梗10味藥)
【功用】攻下通便,補(bǔ)氣養(yǎng)血。
【主治】陽明腑實,醫(yī)學(xué)敎育網(wǎng)搜集整理氣血不足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