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之脾是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要求掌握的內容,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相關內容供大家參考。
脾的部位與形態(tài)
脾位于人體中焦,在橫膈之下的腹腔內。關于脾的形態(tài),《類經圖翼》說:“脾,形如刀鐮,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當十一椎下。”而《難經。四十二難》也說:“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 溫五臟。”這里的“散膏”,《難經。匯注箋正》認為,系指解剖學醫(yī)學,教育網收集整理中的胰腺組織,今人亦多宗此說。如果此說成立,則中醫(yī)學藏象中的脾應當包括胰腺在內。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脾主運化
脾主升清
脾主統(tǒng)血
脾主運化:脾的運化功能包括運化水谷精微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
1. 運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種飲食物。運化水谷,即指脾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布散作用。飲食物經過口腔、食道進入胃后,經過胃的初步腐熟,然后下降到小腸分別清濁,這期間,必須依賴于脾的運化,才能把飲食水谷消化成可以被人體利用的精微物質。同樣,亦要靠脾的轉輸,才能將這些精微物質輸送到各臟腑組織器官,使其發(fā)揮正常的生理功能。
中醫(yī)學認為,脾的運化水谷的功能,全賴于脾氣,只有在脾氣強健的情況下,水谷精微才得以正常的消化吸收,才能為化生精、氣、血、津液提供足夠的養(yǎng)料,從而使人體臟腑、經絡、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得到充分的營養(yǎng),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若脾氣虛損,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減退,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則可出現(xiàn)腹脹、便溏、食欲不振,甚則面黃肌瘦,倦怠乏力等病變。還可因氣血生化不足、正氣虛損而變生它病,所以說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2. 運化水液:運化水液,是指脾對水液的吸收、轉輸和布散功能,是脾主運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脾運化水液的功能包括兩個方面。由于脾位于人體中焦,故在水液代謝中起著重要的樞紐作用。
因此,只有脾氣強健,則運化水液的功能才能正常發(fā)揮,方能防止水液在體內發(fā)生不正常的停滯,亦就防止了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的產生。
由于人出生后,主要靠從飲食物當中攝取營養(yǎng),而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靠脾的運化功能來完成,脾胃的運化功能對維持人體的生命和健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故有“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說法。這實際上是對飲食營養(yǎng)和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生理意義在理論上的高度概括。
脾胃為后天之本的理論,在防治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飲食營養(yǎng),飲食有節(jié),保養(yǎng)脾胃,才能防止疾病的發(fā)生。如金代醫(yī)家李杲即在《脾胃論。脾胃盛衰論》中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在臨床治療用藥時,也應注意不能損傷脾胃。
脾的在志、在液、在體和在竅
脾在志為思
脾在液為涎
脾在體合肌肉、主四肢
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
脾在志為思:思,即思慮、思考,是人體意識思維活動的一種狀態(tài)。這本是心主神志功能活動的體現(xiàn),但是中醫(yī)學認為,思與脾的關系甚為密切,故有“思出于心,而脾應之”的說法。正常思考問題,對機體的生理活動并無不良的影響,但在思慮過度,所思不遂等情況下,就能影響機體的正常生理活動。其中最主要的則是影響氣的正常運行,氣機失調,導致氣滯與氣結。所以《素問。舉痛論》說:“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因此,思慮過多,多影響脾的運化功能,導致脾胃呆滯,運化失常,消化吸收機能障礙,常出現(xiàn)脘腹脹悶,食欲不振,頭目眩暈等癥,即所謂“思則氣結”。日常生活中,由于精神緊張或思慮過度引起消化機能減退和障礙,則是屢見不鮮的。
脾的生理特性
1. 脾喜燥而惡濕:脾胃在五行中屬土,但按陰陽學說來分類,脾為陰土,胃為陽土。脾的陽氣易衰、陰氣易盛。脾又主運化水液,故濕邪侵犯人體,最易傷害脾陽。脾陽虛衰,不僅可引起濕濁內困,還易引起外濕侵襲。如《臨證指南醫(yī)案》說:“濕喜歸脾者,與其同氣相感故也。”故稱脾“喜燥惡濕”。
脾喜燥惡濕的理論,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2. 脾為氣機升降之樞:脾位于人體中焦,上為心肺,下為肝腎。所以,人體水火、氣血、陰陽的升降出入運動,都以脾作為中間樞紐。如《血證論》即說:“其氣上輸心肺,下達肝腎,外灌溉四旁,充溢肌肉,所謂居中央,暢四方者如是。”所以,人體氣機阻滯,最易導致脾胃升降紊亂,運納失常,而見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脘腹脹悶、大便稀溏等。治療總以調暢氣機、調和脾胃為其樞要。
此外,脾氣主升,亦是脾的特性之一,在脾主升清中已經論述過。
3. 脾與長夏相應:中醫(yī)學認為,五臟與自然界四時陰陽相通應。脾為太陰濕土之臟,而長夏濕氣當令,故脾氣應于長夏。因長夏濕氣當令,脾又喜燥惡濕,故濕邪易于侵及脾臟,導致運化失常。故長夏季節(jié)用藥,往往加入藿香、佩蘭等芳香醒脾燥濕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