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瘤是口腔頜面外科常見病之一,其治療手段通常以手術切除為主,手術中為預防其復發(fā)通常將腫瘤所波及牙、牙槽骨、牙周膜、及鄰近骨組織一并祛處。易行成局部組織缺損及咬頜喪失。上述治療使部分患者難以配合,作者于1997年1月至2003年3月用平陽霉素,地塞米松瘤體內(nèi)注射治療牙齦瘤23例,經(jīng)1-3年臨床觀察未見復發(fā),效果滿意?,F(xiàn)報告如下:材料與方法
1臨床資料
隨機抽取牙齦瘤患者23例,男6例,女17例,年齡最大的45歲,最小的8歲,牙齦瘤分型:血管型8例,纖維型11例,肉芽腫型4例,牙齦瘤位置:唇頰側(cè)18例,舌側(cè)5例,瘤體最大4×3.5×2CM,最小的0.6×0.4×0.4CM.
2治療方法:
2.1患者常規(guī)行血常規(guī)及胸片或胸透檢查。
2.2用地塞米松10mg/2ml配平陽霉素8mg加20g/L利多卡因2ml備用。用5號皮試針刺入瘤體,有蒂者應刺入蒂部注射藥物直至瘤體蒼白為止,注射后用無菌棉球壓迫1~2min局部配合齦上潔治。注射后1~2周,瘤體未曾縮小者可再以同樣的方法重復注射一次,注射次數(shù)最多不超過3次(平陽霉素總量不超過24mg)。
2.3平陽霉素治療后3天、1周、1月定期復診,并及時觀察瘤體變化情況,并注意用藥后副反應。隨診1~3年。
療效及評價標準治愈:瘤體完全消失,臨床癥狀如牙齦出血也隨之消失,隨診1-3年未曾復發(fā)。
好轉(zhuǎn):瘤體有所縮小,但未曾徹底消失,需經(jīng)手術切除,隨訪1-3年,未曾復發(fā)。
無效:瘤體未曾縮小,需經(jīng)手術切除。
治療結果
123例牙齦瘤患者經(jīng)1-3年隨訪,治愈22例(95.6%)瘤體縮小好轉(zhuǎn)1例(4.3%后經(jīng)手術切除。隨訪未曾復發(fā))。無效為零無一例復發(fā),有效率100%.2副反應:牙齦瘤注射平陽霉素后牙齦較正常組織呈萎縮狀,1個月后開始恢復正常牙齦形態(tài),有一例患者瘤體組織破壞嚴重,可見牙齦明顯萎縮,牙根部分暴露,但周圍正常齦,附著齦正常。
討論
牙齦瘤臨床多見,好發(fā)于青年及中年,女性較多,最常見是雙尖牙區(qū),腫塊較局限,呈圓形橢圓型。牙齦瘤來源于牙周膜及頜骨牙槽突的結締組織,大多認為是機械刺激及慢性炎癥刺激形成的反應性增生物,因其無腫瘤特有結構,故非真性腫瘤。但牙齦瘤有腫瘤的外型及生物學行為:如切除后易復發(fā),及隨著腫瘤的生長破壞牙槽骨,引起牙齒松動、移位等。又類似某些真性腫瘤的特性。故近年來有些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學者對某些纖維性牙齦瘤也認為是來源于牙源性上皮的真性腫瘤。臨床上牙齦瘤的治療主要是手術切除,并對瘤體所波及的牙、牙槽骨、牙周膜一并去除以防止復發(fā),結果造成局部缺損及咬頜關系喪失,還可損害面容。對于年齡較大不能耐受手術時治療較困難。李振賢報道48例純瘤體切除與5-FU治療資料5年隨訪未見復發(fā)。本組采用平陽霉素直接瘤體內(nèi)注射的非手術治療牙齦瘤,保存了患牙及牙周組織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