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本經(jīng)》
【拼音名】Bèi Zǐ
【別名】貝齒(《雷公炮炙論》),白貝(《日華子本草》),白海蚆(《簡便單方》),白貝齒(《藥材資料匯編》)。
【來源】為寶貝科動物貨貝或環(huán)紋貨貝等的貝殼。5~7月間于海邊撈取,除去肉,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
①貨貝(《綱目》)
貝殼小型堅固,略成卵圓形;殼長約2.8厘米,寬2厘米左右,高1~1.4厘米。背部中央高凸,兩側(cè)堅厚而低平,后方兩側(cè)有鈍的結(jié)節(jié);貝殼表面被琺瑯質(zhì),有光澤,呈鮮黃色、黃白色或稍帶灰綠色,兩側(cè)緣色較淡;背部具2~3條灰綠色橫帶及不明顯的橘紅色細環(huán)紋。螺層完全為琺瑯質(zhì)遮蓋,背線不明顯。基都平,黃白色,殼口狹長,附近白色;內(nèi)外兩唇周緣,各有細白的齒約12~14個。體柔軟,可全部縮入殼內(nèi)。外套膜兩側(cè)伸展呈片狀,向背面卷轉(zhuǎn)包住貝殼,上有許多分枝的觸手。頭寬,吻短,觸角長而尖,眼突出,位于觸角的外側(cè);足部發(fā)達。
生活于潮間帶中潮區(qū)的珊瑚礁間,潮退后多隱藏在石塊下及珊瑚礁洞穴內(nèi)。分布南海一帶。
②環(huán)紋貨貝
貝殼呈卵圓形,長約2.8厘米,寬約1.9厘米,高約1.3厘米。貝殼背部周圍有一橘黃色的環(huán)紋,環(huán)紋內(nèi)通常為淡灰藍色或淡褐色,環(huán)紋外為灰褐色或灰白色。基部白色。殼口兩唇緣齒各約12個左右。
分布南海-帶。
【生境分布】產(chǎn)于海南島、西沙群島等地。
【性狀】全體略呈卵圓形,長約2.5厘米左右,寬1.5~2厘米,高1厘米余。表面光滑,黃色、黃白色、灰綠色。背部有橫帶及不明顯的橘紅色環(huán)紋,有的背部灰藍色,周圍有橘黃色環(huán)紋。殼口兩唇周緣有齒12枚以上。質(zhì)堅硬。氣無,味淡。以個小、色白、殼厚、不碎者為佳。
【炮制】
貝齒:洗凈曬干,搗碎。煅貝齒:取洗凈的貝齒,置坩堝中,入爐火煅紅,取出放冷,搗碎即成。
【性味】
咸,涼。
?、佟侗窘?jīng)》:味咸,平。
?、凇度杖A子本草》:涼。
【功能主治】
清熱,利尿。治傷寒熱狂,水氣浮腫,淋痛溺血,小便不通,鼻淵膿血,目翳,痢疾。
?、佟侗窘?jīng)》:主目翳,腹痛下血,五癃,利水道。
②《別錄》:除寒熱溫疰,解肌,散結(jié)熱。
③《藥性論》:能破五淋,利小便,治傷寒狂熱。
?、堋逗K幈静荨罚褐魉畾飧∧[及孩子疳蝕吐乳。
?、荨毒V目》:治鼻淵出膿血,下痢,男子陰瘡。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宜先煎),2~5錢,或入散劑。外用:研末撒。
【附方】
①治婦人熱結(jié)成淋,小便引痛,或時溺血,或如小豆汁:貝齒一(二)兩,葵子三兩,石燕二兩,滑石二兩。上藥搗細羅為散,研過,食前以蔥白湯調(diào)下-錢。(《圣惠方》)貝齒散)
?、谥味汴P格不通,悶脹:貝齒三枚,甘遂三銖。為末,漿水和服。(《肘后方》)
③治鼻淵膿血:貝子燒研,每酒服二錢,日三服。(《綱目》)
?、苤蜗吗彡幆彛喊缀MM三個,煅紅研末搽之。(《簡便單方》)
?、葜文恐猩⑷?、膚翳,稍長欲滿目,閉瞳子及生管珠: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貝齒(燒末)七枚,真珠等分。上二味合治如粉,以注翳肉上,日三度。(《千金方》)
?、拗文匡L熱亦,生膚翳:貝齒七枚(燒為末、細研),真珠一分(搗羅末、細研),龍腦(研)半錢。上三味合研如粉,每點如黍米大于翳膜上,日三度。(《圣濟總錄》貝齒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