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安徽休寧人,生卒于明嘉靖至萬歷年間公元1522~1619年,為汪石山的再傳弟子。汪石山雖然遙承朱丹溪之學,然又受到東垣學說的影響,而善用參、芪,注重營衛(wèi)。孫氏雖為丹溪之再傳弟子,然其并不學習朱氏的“陽有余陰不足論”,而在學術上擅長溫補。孫氏在游括蒼地區(qū)時,有人曾授以秘方,用之十分靈驗,于是便專心致力于醫(yī)學研究。為了提高學術水平,曾遠歷湘贛江浙等地尋師訪友,廣詢博采,學識俱豐,成為當時一大名醫(yī)。著有《赤水玄珠》、《醫(yī)旨緒余》、《孫氏醫(yī)案》等。
孫一奎,兵圣孫武子后裔,唐左執(zhí)金吾大將軍孫萬登支系,明代著名醫(yī)學家。是命門學說的倡導醫(yī)家之—。他認為命門為兩腎間動氣,為原氣之所系。原氣來源于先天,由父母之精相合,在胎兒孕育期間即已經存在。此原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力,所謂“生生不息之機”。原氣即人身太極之本體,所謂太極,是從《周易》而來,“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宇宙自然界間,先無極而后太極,太極而后陰陽。太極的哲學概念是指原始混沌之氣,指陰陽未分之前的混元一氣,是陰陽之根。孫氏以太極來比喻原氣,是說明原氣乃是人體陰陽之本,是人體生命之本源。醫(yī)'學教育網|整理所以,孫氏進—步總結命門之功用則說:“命門乃兩腎中間之動氣,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樞紐,陰陽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極,五行由此而生,臟腑以繼而成。”孫氏認為,從根本而言,人體呼吸的原動力在于腎間動氣,即先天之氣。
孫氏反對稱命門內寄相火,但確認三焦當為相火。孫氏認為,三焦屬腑,包絡屬臟,但其又不同于其他五臟與五腑的關系。包絡為血母,為里;三焦為氣父,為表,二者俱屬于手經,相為表里。也正由于二者—主氣,一主血,相互配合,協(xié)同主持一身之氣血,以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然而,三焦雖不與命門相配,但并非二者沒有關系。孫氏認為,命門卻是三焦之原,三焦之相火化生于命門之原氣,為原氣之別使。孫氏論君相之火,認為天人均有君相之火,而在人之君火屬心,相火寄于包絡、三焦,是屬于正火范圍,而肝腎之火則為賊火,從正邪角度將其加以區(qū)分。孫氏這一論述,無非是強調了肝腎命門無相火的觀點,用以反對一些醫(yī)家濫用寒涼之劑滋陰降火,損傷命門動氣的弊端。
孫氏學說
孫氏學說,以命門為兩腎間動氣,三焦為原氣之別使。動氣為生生不息之根,相火有裨助生生不息之功,其論說不僅闡發(fā)了祖國醫(yī)學的有關理論,且能自出機杼,并與臨床辨證施治相結合。因此,其學術理論和實踐經驗對祖國醫(yī)學作出了一定貢獻。不論對于臨證治療,還是對于養(yǎng)生保健,孫氏學說都有不可忽視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