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藤簡介:
【出處】《本草求原》
【別名】白面水雞(《陸川本草》),白背絲綢(《生草藥手冊(cè)》),白底絲綢(《嶺南草藥志》),綢緞藤、銀背藤(《廣西藥植名錄》),一匹綢(《廣西中草藥》)。
【來源】為旋花科植物白鶴藤的莖葉。秋季采收。
【原形態(tài)】纏繞藤本。葉卵形至橢圓形,長5-11厘米,寬3-9厘米,先端短尖或鈍,基部渾圓或有時(shí)微心形,上面禿凈或近禿凈,下面密被銀色緊貼的柔毛?;ㄐ蛞干蝽斏^狀或傘狀;花序柄長3.5-7厘米,密被銀色柔毛;花柄短,長約5毫米或不及;苞片大,萼片5,矩圓狀卵形或卵形,外面的長9-10毫米,內(nèi)面的較小,外密被銀色柔毛;花冠漏斗狀,白色,長2.7-2.8厘米,外被銀色偃毛,裂片矩圓形,長1.5厘米內(nèi)外;雄蕊5;子房4室,花柱線形。果近球形,徑約8厘米,胭脂色,為卵形凹陷的宿萼所包圍?;ㄆ谇锛踞t(yī)學(xué)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分布我國華南各地。
【性狀】干燥莖葉,莖扭曲,表面暗灰棕色,有縱溝紋,斷面綠白色,有明顯的維管束,淡棕色。葉稍卷曲,質(zhì)脆易碎,表面暗棕色至紫色,背面淺灰綠色,緊貼絲光毛。觸之柔軟。產(chǎn)廣東、廣西等地。
【性味】
①《陸川本草》:“苦辛,涼。”
②《嶺南草藥志》:“味微酸微苦,性涼。”
【功能主治】化痰止咳,理血祛風(fēng)。治熱咳,痰喘,吐血,崩,帶,跌打損傷,風(fēng)濕痛,瘡毒。
①《本草求原》:“葉敷爛腳,化腐瘡。”
②《嶺南采藥錄》:“蠱脹,和米與黃糖搗爛煎香食之;腫脹,和蒼術(shù)煎湯熏蒸之。”
③《陸川本草》:“葉:治肺熱咳嗽痰喘。”
④《廣西藥植名錄》:“消痰,潤肺,止咳,止血。治肺癆,乳癰,水火燙傷。”
⑤《廣西中草藥》:“理血,祛風(fēng),除濕。治跌打損傷,內(nèi)外傷出血及婦女血崩,白帶。”
⑥《文山中草藥》:“舒筋活絡(luò),祛風(fēng)除濕,止咳化痰,調(diào)經(jīng)止血。治跌打損傷,風(fēng)濕疼痛,急慢性支氣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