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角為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成熟果實。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0年版收載。藥材商品將花稱槐花,花蕾稱槐米,果實稱槐角。
我國對槐的應(yīng)用和栽培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解釋詞義專著《爾雅》中就記述有:“槐有數(shù)種,葉大而黑者名榱槐,晝合夜開者名守宮槐,葉細(xì)而青綠者但謂之槐,其功用不言有別……今醫(yī)家用槐者最多”。
作為藥用首載于東漢《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果實稱槐實,即今槐角。以后歷代本草均有記載,梁陶弘景云:“槐子以相連多者為好”;南北朝雷 云:“槐實,凡采得后,去單子并五子者,只取兩只、三子者。……凡使,用銅錘槌之令破,用烏牛乳浸一宿,蒸過用”;宋·《圖經(jīng)本草》載:“槐實生河南平澤,今處處有之。其木有極高大者……”;《食療本草》亦載:“槐實主邪氣,產(chǎn)難絕傷。春初嫩葉亦可食,主癮疹,牙齒諸風(fēng)疼”?;被ㄊ家娪凇度杖A子本草》(即《大明本草》)。其后歷代藥書均有收載。明·《本草品匯精要》記有:“花未開者佳”……古時使用部位均指花蕾。
槐樹栽培可追溯到漢代,據(jù)《三輔黃圖》卷一記載:《漢長安故都·漢舊儀》記有:“長安城中……樹宜槐與榆、松、柏茂盛焉”;《晉書》中《符堅載記》有:“王猛整齊風(fēng)俗,自長安至于諸州,皆夾路樹槐,柳關(guān)隴歌曰:長安大街,夾樹楊槐”。說明槐樹,在2000多年前的漢時故都,已大片種植,并遍布城內(nèi);到了公元351-385年前秦時期,發(fā)展成為道路的行道樹。
明代李時珍對槐的物候期、性狀、食用、染色等作了概括總結(jié),曰:“槐之生也,季春五日而兔目,十日而鼠耳,更時而始規(guī),二旬而葉成,初生嫩芽,可碟熟水淘過食,亦可作飲代茶,或采槐子種畦中,采苗食之亦良,其木材堅重,有青黃白黑色,其花未開時,狀如米粒,炒過煎水,染黃甚鮮,其實作莢連珠,中有墨子,以子相連多者為好,周禮秋取槐檀之火,淮南子:老槐生火,天元主物薄云,老槐生丹,槐之神異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