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 Fáng fēng
1.《國語·魯語下》:“ 丘 聞之,昔禹致群神於 會稽 之山, 防風氏后至, 禹殺而戮之。其骨節(jié)專車。” 韋昭注:“ 防風 , 汪芒氏 之君名也。” 漢 張衡《思玄賦》:“嘉群神之執(zhí)玉兮,疾 防風 之食言。” 清 孔尚任《桃花扇·迎駕》:“莫學 防風 隨后到, 涂山 明日會諸侯。”
2.藥草名。羽狀復葉,葉片狹長,開白色小花。根供藥用,有鎮(zhèn)痛、祛痰等作用?!缎绿茣?middot;方技傳·許胤宗》:“即以黃耆、防風煑湯數(shù)十斛,置牀下,氣如霧,熏薄之,是夕語。” 明 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二·防風》:“銅蕓、茴草、屏風、蕳根、百枝、白蜚。防者,御也。其功療風最要,故名。屏風者,防風隱語也。”
【基原】 Umbelliferae 防風 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urcz.) Schischk.的干燥根。
【性味歸經(jīng)】味辛、甘,性微溫。歸膀胱、肝、脾經(jīng)。
【功效】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定搐。
【主治】外感表證,風疹瘙癢,風濕痹痛,破傷風。
【應用】
1. 用于感冒頭痛,風疹瘙癢。治風寒表證,頭痛身痛、惡風寒者,常配伍荊芥、羌活、獨活等;治外感風濕,頭痛如裹、身重肢痛者,與羌活、藁本等同用;治風疹瘙癢,多配伍苦參、荊芥、當歸等。
2. 用于風濕痹痛。適用于風寒濕痹,肢節(jié)疼痛、筋脈攣急者,常配合羌活、桂枝、姜黃。
3.用于破傷風角弓反張、牙關緊閉、抽搐痙攣等癥。該品入肝經(jīng),有祛風解痙之效。常與天南星、白附子、天麻等同用,如玉真散。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和外用:適量,煎水熏洗。一般生用,止瀉炒用,止血炒炭用。
解毗毒
如有人中砒霜之毒,則用防風一兩,研成碎末,用水調服既可。非常見效。
雙向作用
防風,又名銅蕓、百枝,古代名“屏風”(見《名醫(yī)別錄》),喻御風如屏障也。其味辛甘,性微溫而潤,為“風藥中之潤劑”。臨床隨證配伍,具有不同的雙向作用,茲瑣志之。
能發(fā)汗,又能止汗
“用防風必兼荊芥者,以其能入肌膚宣散故耳”(見《本草求真》),“若屬外感證,用麻桂嫌熱、嫌猛;用銀翹嫌寒時,荊防用之最宜”(見《施今墨對藥臨床經(jīng)驗集》),可見荊芥與防風相配有達腠理、發(fā)汗散邪之效,二者相輔相成。張元素治四時外感,表實無汗用防風配羌活等(九味羌活湯);劉河間治三焦實熱用防風配荊芥、硝、黃等(防風通圣散)。前者乃解表兼除濕熱之劑,后者乃表里雙解之劑。
防風配黃芪、白術,即玉屏風散。方中黃芪實衛(wèi),得防風則使邪去而外無所擾,得白術以培中固里,使脾健內有所據(jù)。所謂“發(fā)在芪防收在術”,內外兼顧,誠固表止汗之良方也。筆者用本方加麻黃根、龍骨、牡蠣、浮小麥、烏梅,治自汗、盜汗,均獲佳效。
能止瀉,又能通便
防風配柴胡、羌獨活等,能散風勝濕,升清止瀉。即《內經(jīng)》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濕勝則濡瀉”是也。吳鞠通取補中益氣湯加防風,升清陽以止瀉。孫一奎治瀉取蒼術防風湯,亦以防風能升脾陽而止瀉。臨床常見有因脾胃之虛,怠惰嗜臥,肢體酸疼,大便溏泄,小溲頻數(shù)者,用升陽益胃湯(《脾胃論》),每奏捷效。若因外傷風邪,肝木乘脾,完谷不化,而泄瀉者,用痛瀉要方(《醫(yī)方集解》引劉草窗方),取防風能舒脾瀉肝勝濕,為引經(jīng)之要藥。
防風配枳實(殼)能通便。方如《太平圣惠方》搜風順氣丸用防風升脾之清氣,配枳殼、大黃以寬腸順氣,治中風而引起的風秘、氣秘,使清陽升而濁陰降。王好古用防風合蒼術、甘草為末(神術散),加生姜、蔥白煎服,治內傷冷飲,外感寒邪而無汗者。筆者臨床取本方加枳殼(實)、麥芽治心下虛痞,以行氣除滿,消食去滯。
能止血,又能通經(jīng)
“ 防風,去蘆頭,炙赤、為末,治崩中”(《經(jīng)驗后方》)。正因防風能升脾之清陽,炒黑,則入血分增強止血之效。槐角丸(《和劑局方》)方中用防風配槐角、地榆、枳殼等,治諸痔、脫肛及腸風下血。筆者臨床治痔血等用槐花散(《本事方》:槐花、側柏葉、荊芥、枳殼)加防風、升麻、大黃各等分,同炒黑、存性,共碾極細末,每日早晚空腹取5~6g,米飲湯調服。不僅能入血分而止血,又能引邪外出于氣分,一舉兩得。但對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以及氣虛、陰虛者非宜。
該品《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陶弘景謂:“今第一出彭城蘭陵,即近瑯琊者,郁州百市亦有之,次出襄陽義陽縣界,亦可用,惟以實而酯潤,頭節(jié)堅如蚯蚓頭者為好。”李時珍謂:“防者御也,其功效療風最要,故名。”
春、秋均可采挖,將根挖出后,除去莖葉及泥土,先曬至八成干,捆把后,再曬至足干。
干燥的根,呈圓錐形或紡錘形,稍彎曲,長20~30厘米,根頭部直徑約1厘米,中部直徑1~1.5厘米。表面灰黃色或灰棕色。根頭部有密集的細環(huán)節(jié),節(jié)上有棕色粗毛,頂端有莖的殘痕;根部外皮皺縮而粗糙,有不整齊的縱皺及細橫紋,除散生污黃色的橫長皮孔外,點狀突起的須根痕也隨處可見。質松軟,易折斷,斷而不平坦,木部淡黃色,皮部黃棕色有裂隙,射線呈放射狀。氣微香,味微甘。以條粗壯、皮細而緊、無毛頭、斷面有棕色環(huán)、中心色淡黃者為佳。外皮粗糙、有毛頭,帶硬苗者質次。主產(chǎn)于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河北。此外,防風藥材遼寧、山東、山西、陜西等地亦產(chǎn)。以黑龍江產(chǎn)量最大。
在商品中,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部)所產(chǎn)的稱關防風或東防風,品質最佳;內蒙古(西部)、河北(承德、張家口)所產(chǎn)的口防風和山西所產(chǎn)的西防風品質次于關防風;河北(保定、唐山)及山東所產(chǎn)的稱山防風,又稱黃防風、青防風,品質亦較次。
除上述正品防風外,尚有以下幾種,均為地區(qū)習慣用藥。
①川防風為同科植物短裂藁本的根,詳川防風條。
②竹葉防風為同科植物竹葉防風的根,詳竹葉防風條。
③云防風為同科植物松葉防風的根,產(chǎn)云南、四川。植物高30~100厘米,莖有細條紋。葉為2回或3回成三數(shù)分裂,裂片狹線形或線狀披針形,中部以上莖生葉有葉鞘。傘形花序,花序柄延長,堅硬;無總苞或僅有葉狀總苞1片;傘輻6~8,長短不一;小總苞片約10片;萼缺;花冠黃色。果卵形。
④新疆防風為同科植物細葉防風的根。產(chǎn)新疆。植物高1~2米。基生葉多數(shù),3回羽狀全裂,裂片線形;莖生葉較小。傘形花序,傘輻少數(shù),不等長,被短柔毛;總苞有5~10片披針形苞片,背面被短柔毛;小傘形花序有花多數(shù),集成頭狀,小總苞有6~7片小苞片;萼齒短,絲狀;花瓣白色。果近圓柱形,密生柔毛。
該品橫切面:木栓層為 5~30列細胞。皮層窄,有較大的橢圓形油管。韌皮部較寬,有多數(shù)類圓形油管,周圍分泌細胞4~8個,管內可見金黃色分泌物;射線多彎曲,外側常成裂隙。形成層明顯。木質部導管甚多,呈放射狀排列。根頭處有髓,薄壁組織中偶見石細胞。粉末淡棕色。油管直徑17~60μm,充滿金黃色分泌物。葉基維管束常伴有纖維束。網(wǎng)紋導管直徑14~85μm。石細胞少見,黃綠色,長圓形或類長方形,壁較厚。
防風:除去殘莖,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切片,曬干。
炒防風:取防風片,置鍋內微炒至深黃色,取出放涼。
防風為傘形科植物防風的干燥根、含揮發(fā)油、甘露醇、苦味甙、酚類、多糖類及有機酸。
該品辛溫,甘緩不峻、散風勝濕,為防風通用之藥?!侗静輩R言》:“防風,辛溫輕散,潤澤不燥。發(fā)邪從毛竅出,故外科腫瘡腫毒、瘡瘺風癩諸證,亦必需也。”
該藥在美容方中頻率較高。現(xiàn)代研究表明,防風煎劑、浸劑有明顯解熱作用,并有抗炎及抗驚厥作用。還有增強免疫和抗過敏作用。
其他名稱:銅蕓 茴蕓茴草 百枝 百蜚 屏風 風肉
主要成分:防風含揮發(fā)油、甘露醇、苦味甙等。根含3ˊ-O-當歸酰亥茅酚、5-O-甲基齒阿密醇、β-谷甾醇、甘露醇以及木蠟酸為主的長鏈脂肪。尚含揮發(fā)油、前胡素和色原酮甙。
性狀:根圓柱形或長圓錐形。表面灰棕色,有縱槽,并有橫向皮孔及點狀根痕。根頭部密集環(huán)節(jié),上有棕竭色毛狀殘存葉基。體輕質松,斷面不平坦,皮部深棕色,有裂隙、木部淺黃色。氣特異,味微甘。
功能主治:治外感風寒,頭痛,目眩,項強、風寒濕痹,骨節(jié)酸痛,四肢攣急,破傷風。
1.治療面神經(jīng)麻痹:將全蜈蚣兩條研成細末,用防風30克煎水送服,每日1劑,晚飯后服,病程長者加當歸、川芎,兒童酌減。藥后避風寒。10日為1療程,治療1~2療程。2.治療扁平疣:防風丸。每日2次,每服10克。一般連續(xù)服1~3周,如服4周無效即改用他法治療。3.用于排砷:防風、綠豆、紅糖、甘草。水煎分2次服,14日為1療程。4.用于慢性腰背關節(jié)痛:以防風注射液(防風、牛膝、桂枝按中藥常規(guī)制劑法制成)于腰背部壓痛明顯的穴位按歸經(jīng)用藥法選穴,每穴注射0.5~1ml,每日1次,5~7次為1療程。
用法及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其它:血虛痙急或頭痛不因風邪者忌服。
商品規(guī)格:按大小粗細分為二等。
1、一等:根圓柱形,表面有皺紋,頂端帶有毛須,外皮黃褐色或灰黃色;質松較柔軟,斷面棕黃色或黃白色,中間淺黃色;根長15cm以上,蘆下直徑0.6cm以上。
2、二等:根偶有分枝,蘆下0.4cm以上,其余同一等。
醫(yī)學作用
【化學成分】
根含3'-O-當歸酰亥茅酚(3'-O-angeloyl-hamaudol)、5-O-甲基齒阿密醇(5-O- methylvisamminol、β-谷甾醇、甘露醇以及木蠟酸(lignocericacid)為主的長鏈脂肪酸.尚含揮發(fā)油、前胡素(dacursin)和色原酮甙(chromone).還含升麻素及升麻素甙等.
【藥理作用】
1.解熱作用:防風煎劑及乙醇浸劑灌胃, 對用疫苗發(fā)熱的兔有解熱作用,可持續(xù)150min,煎劑較浸劑作用更強.
2.抗炎作用:防風水制劑及酒制劑灌胃, 對大鼠蛋清性關節(jié)炎有明顯抑制作用.
【附注】
1.川防風 為短裂藁本Ligusticum brachylobum Franch. 的根.產(chǎn)于四川.
2.云防風 為竹葉西風芹(竹葉邪蒿)Seseli mairei Wolff的根.產(chǎn)于云南.
3.小防風 為頁蒿(藏茴香)Carum carvi L.的根. 產(chǎn)于西北、華北、東北及四川、西藏.此外,多毛西風芹(多毛邪蒿)Seseli delavayi Franch.的根, 在云南、四川作防風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