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治急性腸炎,痢疾,黃疸,熱痹,瘰疬,肺炎,結(jié)膜炎,癰腫瘡癤,血崩。
①陶弘景:主口瘡。
②《唐本草》:主口瘡疳蠚,殺諸蟲,去心腹中熱氣。
③《綱目》:治血崩。
④《陜西中草藥》: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抗菌消炎。治急性腸炎,痢疾,黃疸,白帶,關(guān)節(jié)腫痛,陰虛發(fā)熱,骨蒸,盜汗,癰腫瘡瘍,口瘡,咽炎,結(jié)膜炎,黃水瘡。
內(nèi)服:煎湯,1~3錢;或燉肉服。外用:煎水滴眼;或研末撒;亦可煎水熱敷。
① 治濕熱痹痛:鮮小檗根五錢至一兩,豬皮肉適量,水燉服。
② 治瘰疬:鮮小檗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或調(diào)酒服。
⑧ 治燥熱唇舌破爛:小檗干樹皮切薄片,浸清水中,每取一片含口中。(①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藥》)
④ 治瘡癤腫痛:三顆針,水煎服,并作局部濕敷。(《常用中草藥圖譜》)
⑤ 治乳癰:鮮小檗根五錢至一兩,豬瘦肉適量,水酒煎服。(《福建中草藥》)
1、治療慢性氣管炎:細葉小檗全草煎制成膏后壓片,每片重0.23克,相當于生藥10克。每次5片,日服2次,10天為一療程,連續(xù)三療程。每療程間隔5~7天。共治288例,近期控制28例(12.3%),顯效89例(39.03%)。實踐證明,對鎮(zhèn)咳、止喘、祛痰、消炎均有不同程度的療效,其中尤以消炎作用較好。服藥后80%病人反映食量增加,精神及睡眠好,無副作用。
2、治療小兒肺炎:從細葉小檗提取黃連素制成注射液,供靜脈注射,每日1~3毫克/公斤體重,有明顯的抗菌、抗感染及退熱作用。治療119例,痊愈21例,顯效37例,好轉(zhuǎn)49例,有效率為89%。用藥后一般均在48小時內(nèi)體溫降至正常,癥狀好轉(zhuǎn),食欲增進。但有少數(shù)病人在靜注過程中有心慌、出汗、面白及嘔吐等反應(yīng),停止注射,休息10分鐘,癥狀即可消失。
3、治療痢疾、腸炎:用細葉小檗根提取的小檗堿(粗制品)制成膠囊,每粒含0.2克。每次1粒,日服3次,首次倍量,小兒減半。試治10例,一般在服藥后第2天癥狀消失,第3天大便化驗恢復(fù)正常。
4、消除流腦的帶菌狀態(tài):取細葉小檗根2兩(先去其外皮),用水浸泡一晝夜,加水500毫升,熬成200毫升,使用前調(diào)整pH在7.0左右,用于滴鼻,每日2次,每次每鼻孔2~3滴,連滴3天。滴藥前。清除鼻涕,頭往后仰,藥液滴入后以咽間有感覺為準。觀察61人,投藥前帶菌數(shù)19人,投藥后帶菌敷降至3人。但觀察病例較少,共穩(wěn)定性有待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