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炮炙論》:“用時先去瓤。”《日華子》:“入藥浸軟,銼。”《博濟方》:“去瓤子皮膜。”《圣濟總錄》:“漿水浸一日,去瓤。”《傳信適用方》:“薄切。”《衛(wèi)生家寶產(chǎn)科備要》:“銼作小塊。”《世醫(yī)得效方》:“去白瓤”、“去瓤,切。”《普濟方》:“不去白”,“去瓤凈”,“去瓤,用皂角水浸三日,焙干。”《濟陰綱目》:“去瓤銼碎。”現(xiàn)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薄片,干燥。生品擅于理氣寬中,多用于脘腹脹痛。
《經(jīng)效產(chǎn)寶》:“炒令焦黃。”《日華子》:“入藥浸軟,銼,炒令熟。”《朱氏集驗方》:“銼大塊,慢火炒令變紫黑色。”《本草正義》“炒熟性平。”現(xiàn)行,取凈枳殼片,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黃色,或用武火炒至焦黃色,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放涼。清炒緩和其藥性。
《雷公炮炙論》:“以麩炒過,待麩焦黑,遂出,用布拭上焦黑,然后單搗如粉用。”《圣惠方》:“去瓤,麩炒微黃。”《局方》:“以麩炒焦,候香熟為度。”《綱目》:“陳久年深者為佳,并去穰核,以小麥麩炒至麩焦,去麩用。”《增補萬病回春》:“水浸軟去穰,切,麩炒。”《證治準繩》:“水浸潤,去穰,銼片,麩炒微黃……”《醫(yī)宗粹言》:“消食去積滯用麩炒,不爾氣剛,恐傷元氣。”現(xiàn)行,取麩皮撒入熱鍋內(nèi),用中火加熱,候冒煙時,加入凈枳殼片,迅速拌炒至深黃色,麩皮呈焦黃色時,取出,篩去焦麩皮,放涼。每枳殼100kg,用麩皮10kg。麩炒后緩和其辛燥之性,多用于和胃消脹。
《婦科玉尺》:“鹽炙。”現(xiàn)行,取凈枳殼片,用鹽水拌勻,悶潤至盡,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干,取出放涼。
現(xiàn)行,取煉蜜加適量開水稀釋,加入凈枳殼片拌勻,悶潤至盡,置熱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枳殼100kg,用煉蜜25kg。貯干燥容器內(nèi),麩炒枳殼、炒枳殼、蜜炙枳殼、鹽炒枳殼,密閉,置陰涼干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