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別名藥棗、萸肉、棗皮。屬山茱萸科山茱萸屬植物。主產(chǎn)于浙江。分布于安徽、陜西、河南、山東、四川等省。伏牛山區(qū)、天日山區(qū)和秦嶺分布較集中。垂直分布范圍250~1300米,但以海拔600~900米之間的生長發(fā)育最好。果肉內(nèi)含有16種氨基酸,另外,含有大量人體所必需的元素。另外,含有生理活性較強的皂甙原糖、多糖、蘋果酸、酒石酸、酚類、樹脂、鞣質(zhì)和維生素A、C等成分。其味酸澀,具有滋補、健胃、利尿、補肝腎,益氣血等功效。主治血壓高、腰膝酸痛、眩暈耳鳴、陽痿遺精、月經(jīng)過多等癥。
1.植物特征
其為落葉喬木或小喬木,樹高3~10米,樹葉黑綠色,單葉對生,卵形或橢圓形,葉長4~12厘米,葉寬2~6厘米,頂端漸尖,基部楔形,葉面疏生毛,背面毛密。側(cè)脈6~8對花為兩性花,黃色傘狀花序,每一花序由20~30朵子花組成,傘形花腋生,先葉開放,花黃色。核果橢圓形,熟時深紅色。
2.品種簡介
有山茱萸和川鄂山茱萸。藥用栽培主要是山茱萸。目前雖無品種,但調(diào)查表明,種內(nèi)經(jīng)濟性狀具有顯著變異,容易選育新品種。
1.生長發(fā)育要求
土質(zhì)肥沃,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壤土和砂質(zhì)土壤。山茱萸在北京地區(qū)能安全越冬,成樹在晉中、晉南地區(qū)也可安全越冬。
2.對環(huán)境條件要求
(1)氣候適宜年平均溫度8~17.5℃,具強抗寒性,可耐短暫的-18℃低溫,年降雨量為600~1500毫米的地區(qū)。
(2)地形多分布于陰坡,半陰坡及陽坡的山谷、山下部。以海拔250~800米的低山栽培較多。
【1】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喜光。宜選擇土質(zhì)肥沃,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壤土或壤土栽培。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壓條繁殖和扦插繁殖。種子繁殖;秋季果熟期,采收個大、色紅的果實作種,剝?nèi)ス?,清洗出種子,與細沙分層貯藏越冬催芽。育苗移栽法:于次年3-4月春播,按行距30cm開漢條播,播后覆土蓋草,澆水,保持土壤潮濕,出苗后,去掉蓋草,加強除草,松土,施肥,當年苗高30-60cm時,可進行移栽,定植時按行株距2m×2m。開穴栽種。直播法:在栽培地按行株距2m×2m,開穴施肥下種,每穴播種了3-4粒,覆土1-2cm。壓條繁殖:秋季收果后,將近地面的2、3年生枝條彎曲至地面,在近地面處將枝條切割至木質(zhì)部1/3并埋入土中,上覆15cm厚砂壤土。于第2年冬或第3年春將已長根的壓條與母株分離即可移植。扦插繁殖:于5月中、下旬,在優(yōu)良母株上剪取枝條,將木質(zhì)化的枝條剪成長15-20cm的扦條,在沙床上按行株距20cm×8cm扦插,蓋薄膜保溫,上搭蔭棚遮光,澆水保濕,除草施肥,翌年早春移植。
田間管理 定植后每年中耕除草4-5次;5、6月增施過磷酸鈣,促進花芽分化,提高座果率,冬季增施臘肥,亦能平衡結(jié)果大小年差異。夏季培土1次,以防倒伏。幼樹高約40-60cm時,2月間打去頂梢,選留3-4個主枝,再在職主枝上選留3-4個副主枝,形成自然開心形。幼樹以整形為主,修剪為輔。又因山茱萸長、中短果枝均以頂端花芽結(jié)果為主,各類果枝不宜短截。成年樹于春、秋兩季修剪,調(diào)節(jié)生長與結(jié)果之間的矛盾,更新結(jié)果枝群,保留生長枝,進行短截,促進分枝。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灰色膏藥病,成年植株易發(fā)生,由介殼蟲傳染,發(fā)病初期噴1:1:100波爾多液保護。炭疽病,于6月上旬發(fā)病為害果實,防治方法參見灰色膏藥病。白粉病,為害植株,發(fā)病初期噴50%托布津1 000倍液。蟲害有蛀果蛾為害果實,在成蟲羽化盛期噴2.5%溴氰菊選地整地選擇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砂壤土或壤土地。pH低于4.5則生長不良。目前,各產(chǎn)區(qū)山茱萸生長結(jié)果最佳的土壤為石灰?guī)r發(fā)育的黑色淋溶石灰土、花崗巖發(fā)育的山區(qū)紅黃壤。每公頃施肥6萬~7.5萬千克,深耕耙細整平,做成寬10米的畦準備播種。
【2】繁殖方法
(1)有性繁殖
①種子采摘秋季果熟時選壯大果實,除去果肉、洗凈。因種子皮厚而硬,播種前需催芽。
②種子處理 將種子放置于1%~2%堿液中,手搓3~5分鐘,然后加開水燙,邊倒開水邊攪拌,直至水浸沒種子為止。涼一會,再搓3~5分鐘,后用冷水泡24小時,再將種子撈出放在水泥地曬8小時,如此反復3天,待有90%種殼裂開,即用濕沙與種子按4:1混合后沙藏。
③播種育苗在春分前后,將已破頭萌發(fā)的種子挑出播種,播前在畦上按25厘米的行距開深5厘米左右的淺溝,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nèi)覆土3~4厘米,保持土壤濕度,40~50天可出苗。15公頃需用種子750~1050千克。幼苗長出2片真葉時進行間苗,苗距7厘米,除雜草,6月上旬中耕,入冬前澆水1次,并給幼苗根部培土,以便安全越冬。
④移栽第二年春季苗高60厘米可以移栽。以發(fā)梢前移栽最好。每公頃栽植450~750株為宜,對間套作物的地塊每公頃栽300株左右。栽植以后及時養(yǎng)護管理,對水、肥、光、氣、熱的要求是保證豐產(chǎn)穩(wěn)產(chǎn)的重要措施。
(2)無性繁殖
無性繁殖植株可早6~8年結(jié)實,保持優(yōu)良母樹的特性。選果大、果多、肉厚、出皮率高作母株。溫度低的地區(qū)應注意晚花單株的選擇,使花期避開低溫多雨的天氣。
①壓條繁殖秋季收果后或大地解凍芽萌動前,將近地面二三年生枝條彎曲至地面,將切至本質(zhì)1/3枝條埋入巳施腐熱廄肥的土中,蓋15厘米砂壤土,枝條先端露出地面。勤澆水,壓條第二年冬或第三年春將已長根的壓土扒開,割斷與母株連接部分,將有根苗另地定植。
②扦插繁殖5月中、下旬將優(yōu)良植株的枝條切成15~20厘米,枝條上部保留2~4片葉,插入腐殖土和細砂混勻所做的苗床,行株距為20厘米×8厘米、深12~16厘米,覆土12~16厘米,壓實。澆足水,蓋農(nóng)用薄膜,保持氣溫26~30℃,相對濕度60%~80%,上部搭蔭棚,透光度25%,6月中旬透光度調(diào)至10%避免強光照射。越冬前撤蔭棚,澆足水。次年適當松土拔草,加強水肥管理,深秋冬初或翌年早春起苗定植。
【3】田間管理
(1)苗期管理
出苗前要保持土壤濕潤。出苗后除雜草。幼苗期苗高15厘米時可鋤草并追肥1次。若小苗太密,在苗高12~15厘米時可間苗。幼苗松土施肥2~3次。當年幼苗達不到定植高度時,入冬前澆1次凍水,加蓋雜草或牛馬糞,以利保溫保濕安全越冬。
(2)定植后的管理
①灌溉 一年應有3次大灌溉。第一次在春節(jié)發(fā)芽開花前,第二次在夏季果實灌漿期,第三次在入冬前。
②除草施肥每年中耕除草4~5次。春秋兩季各追肥1次,10年以上大樹每株施人糞尿5~10千克。追肥時期以4月中旬的幼果初期效果最佳。盛花及坐果期追肥,噴0.1%硼溶液效果也較好。
③剪枝幼樹高1米時,2月間打去頂梢,促側(cè)枝生長。幼樹期,每年早春將樹基叢生枝條剪去,促主干生長。修剪以輕剪為主,促進營養(yǎng)枝迅速轉(zhuǎn)化為結(jié)果枝。將過細、過密的枝條及徒長枝從基部剪掉,以利通風透光,提高結(jié)實率。對于主枝內(nèi)側(cè)的輔養(yǎng)枝,應在6月間進行環(huán)狀剝皮、摘心、扭枝,以削弱生長勢,促進早結(jié)果,早豐產(chǎn)。幼樹每年培土1~2次,成年樹可2~3年培土1次,若根露出土,應及時壅根。
果實成熟時間為10月。采收后去核,果皮及時晾干,以紫紅色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