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亦林(1277——1347年)是我國古代骨傷科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他祖?zhèn)魑宕曖t(yī),有很深的家學淵源,本人虛心好學、兼通數(shù)科,尤擅長骨傷科,其所著的《世醫(yī)得效方》(1337年編成,1345年刊行)二十卷,是通治內外婦兒等十三科疾患的綜合性著作,其中外科占有很大的比重。該書第七部分是正骨兼金鏃科,就其內容和成就來說,是我國古代水平最高的骨科專論。書中論述了四肢骨折和脫臼、脊柱骨折、跌打損傷、箭傷等及其治療手法,并記有多種醫(yī)療器械。特別是對脊柱骨折最早提出采用懸吊復位法,這是傷科史上的創(chuàng)舉。
危氏指出:“凡坐脊骨,不可用手整頓,須用軟繩從腳吊起,墜下身直,其骨使自歸窠。未直則未歸窠,須要墜下,待骨直歸窠。然后用大桑皮一片,放在背皮上,杉樹皮兩三片,放在桑皮上,用軟物纏夾定,莫令屈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用藥治之。”此種方法,國外很晚才掌握。直到1927年,英國醫(yī)學家達維斯(Daris)才提出采用懸吊復位法,與危亦林相比,晚了六百多年。
在施行金瘡與正骨手術時,還大量運用了烏頭、蔓陀羅等中藥麻醉。據(jù)《世醫(yī)得效方》卷十八所載,有麻藥方“草烏散”,藥物主要有:豬牙皂角、木鱉子、紫金皮、白芷、半夏、烏藥、川芎、當歸、川烏、茴香、木香、草烏等。書中不僅說明施行某種手術需要某幾種麻醉藥,而且提出必須根據(jù)患者的年齡、體質和出血情況來決定劑量。其內容之詳細是《后漢書。華佗傳》所不能比擬的。華佗雖然最早發(fā)明了麻醉術,使用“麻沸散”進行手術,但華佗著作及其“麻沸散”方皆早亡佚。
歐洲19世紀中葉發(fā)明現(xiàn)代麻醉藥以前,日本外科醫(yī)生華岡青州曾于公元1805年使用蔓陀羅做手術麻醉劑,當時被譽為世界麻醉史上的先例,其實他比危亦林晚了四百五十多年。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可見,危氏所著,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全身麻醉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