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時間待定
詳情時間待定
詳情【概述】
胃脘痛指胃脘部疼痛而言,其類型甚多。這里僅討論急性發(fā)作,痛勢劇烈的胃脘暴痛?,F(xiàn)存最早的針灸典籍帛書《陰陽十一脈灸經》中,已提及脘痛;《內經》記載的以針灸治療的心痛病癥中,不少屬于本證。歷代針灸文獻中,胃脘痛是主要適應癥之一,其中包括胃脘暴痛。
現(xiàn)代醫(yī)學之急性胃炎、急性胃出血、潰瘍穿孔等可參照本證辨治。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病因病機】
胃脘暴痛,多因外感寒邪,邪犯胃腑,或過食生冷,寒積于中,致胃失通降,氣機阻滯,致生疼痛;亦有氣滯日久,瘀血內結,不通則痛,久痛傷胃絡,則疼痛出血并現(xiàn)。
【辯證分型】
(一) 寒邪犯胃
胃脘疼痛,病勢急暴,得溫熨則減,口不渴、喜熱飲,脈弦緊,苔白。
(二) 瘀血停滯
胃脘劇痛,如針刺刀割,痛有定處而拒按,如傷及胃絡,可見突然嘔血或黑便,脈澀,舌質紫暗。
【治療】
(一) 寒邪犯胃
1.治則:散寒止痛。
2. 處方;足三里、中脘、胃俞。
3. 方義:胃合足三里,是治胃腑病癥之要穴,針此能消散陰寒,通降胃氣;中脘胃之募穴,胃俞胃之背輸,輸募相合,溫中州,理氣機,止胃痛。
4. 治法:先在足三里穴區(qū)按壓得敏感點后刺入,施以氣至法導針感向上,如能入腹最佳,再重用瀉法;中脘與胃俞平補平瀉,針后以艾卷雀啄法灸此兩穴。
5.古方輯錄
《針經摘英集·治病直刺訣》:“治卒心病不可忍,刺任脈上脘一穴……針入八分,先補后瀉之,其穴下針;令患人覺針下氣行如袞雞子入腹為度;次針氣海二穴,足少明涌泉二穴……如不已,刺手厥陰包絡經間使二穴……次針手少陽三焦經支溝二穴,次針足陽明經三里二穴”。
《神應經·心脾胃門》:“胃脘痛:太淵、魚際、三里、兩乳下(各一寸,各三十壯)、膈俞、胃俞、腎俞(隨年壯)”。
(二) 瘀血停滯
1.治則:活血化瘀。
2. 處方:膈俞、內關、公孫。
3.方義:膈俞,血之會穴,最能活血理血;內關、公孫二穴為父母相配,內關通陰維而系胃,公孫絡胃經而屬于足太陰,且與“血海”沖脈相聯(lián)。故三穴配合,有活血化瘀;理氣止痛之效。“如出現(xiàn)嘔血、便血等癥,亦可在本方基礎上,參照”血證“一節(jié)加減治療。
4. 治法:先針內關、公孫,均先瀉后補,以瀉為主;繼針膈俞穴,平補平瀉。
5. 古方輯錄
《針灸資生經·第三》:“膈俞、治胃脘暴痛”。
《神灸經綸·卷三》:“胃脘痛:膈俞、脾俞、胃俞、內關、陽輔、商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