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開發(fā)者:1

蘋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時客服電話:010-82311666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中醫(yī)知識 > 名醫(yī)風采 > 正文

溫病學派

2009-10-19 14:52 醫(yī)學教育網
|

  溫病學派是以研究外感溫熱病為中心課題的一個醫(yī)學流派。這一學派在明清時期最盛于我國南方,在研究溫熱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病因病機及辨證論治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推動了中醫(yī)學的發(fā)展。

  明清之際,江浙一帶溫疫流行猖獗,促使諸家對溫病進行研究,由此逐漸形成學派。該學派雖形成于明清,但早在《黃帝內經》中已有關于溫病的記載,如《素問。生氣通天論》:“冬傷于寒,春必病溫”?!端貑枴嵴摗罚?ldquo;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后夏至日者為病暑”。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素問。刺法論》:“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這些內容已涉及溫病的各個方面。《難經》里亦載有一些論述溫病的內容,如《五十八難》:

  “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秱摗访鞔_指出:“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fā)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晉王叔和在《傷寒例》中闡發(fā)《內經》伏氣溫病說,云:“冬令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于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膚,至春變?yōu)闇夭。料淖優(yōu)槭畈?。暑病者,熱極重于溫也……從立春節(jié)后,其中無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fā)于冬時伏寒,變?yōu)闇夭 ?rdquo;晉葛洪的《肘后備急方》收錄了許多防治溫病、溫疫、溫毒的簡便藥方,如太乙流金方、辟溫病散等,并指出溫病主要是感受厲氣所致。隋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列舉了熱病候28論、溫病候34論、時氣病候43論、疫癘病候3論,敘述了溫熱病的致病因素、病機原理,以及癥狀特點,提出溫病、時氣、疫癘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jié),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

 ?。ā吨T病源候論。溫病諸候》)唐孫思邈的《千金方》亦收載了不少治療和預防溫病的有效方劑,及各名醫(yī)論述溫病的內容。北宋龐安時在《傷寒總病論》里亦著意發(fā)明溫病,將其分為一般溫病及天行溫病兩類,強調寒溫分治,并具體論述了天行溫病的病因、發(fā)病、證治、預防,指出天行溫病與異氣有關,既可即時而發(fā),又可伏而后發(fā),季節(jié)不同則證型不同、治法有別,但總以清熱解毒,重用石膏為主。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南宋朱肱的《南陽活人書》注重傷寒與溫病的辨別,對多種溫熱病,如熱病、中暑、溫病、溫瘧、風溫、溫疫、濕溫、溫毒等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在治療上雖未跳出傷寒圈子,但也不墨守傷寒成方,而能靈活化裁,變動不拘。郭雍在《傷寒補亡論》中強調溫病的病因不限于冬傷于寒,其云:“冬傷于寒,至春發(fā)者,謂之溫?。欢粋?,而春自感風寒溫氣而病者,亦謂之溫。”(《傷寒補亡論。卷十八。溫病六條》)以上諸家雖各有發(fā)揮,但多是零散的認識與經驗,仍未形成獨立的體系而隸屬于廣義傷寒病。

  金元以降,對溫熱病的研究有了較大的進展和突破。劉完素據《素問。熱論》創(chuàng)立六氣皆從火化的病機學說及辛涼甘寒解表的治療原則,標志著外感溫熱病的治療在理法方藥諸方面開始自成體系,溫熱學說初具規(guī)模,出現(xiàn)了“熱病用河間”的局面。其后,元明之際的王履在《醫(yī)經溯洄集》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中進一步強調傷寒溫病不可同治。明代汪機在《石山醫(yī)案》中提出新感溫病的概念。繆希雍在《先醒齋醫(yī)學廣筆記》里指出溫疫邪氣侵犯人體“必從口鼻”而入。凡此種種,充分說明明代以前中醫(yī)學對溫熱病的認識雖不甚完善,但已具備了一定的水平,為清代溫病學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明末,我國溫疫流行,極為猖獗,專門研究溫病的著名醫(yī)家不斷涌現(xiàn),溫病學派遂應運而生。代表醫(yī)家有吳有性、戴天章、余霖、葉桂、吳瑭、王士雄、薛雪等。

  吳有性,明醫(yī)家,著有《溫疫論》。他對溫疫病的致病因素、感受途徑、侵犯部位、傳變方式、臨床表現(xiàn)、治療方法等詳加探究,指出溫疫乃感天地之異氣所致,邪自口鼻而入,先伏于膜原,后傳于表里,感之深者,中而即發(fā),感之淺者,未能頓發(fā),或由誘因,正氣受傷,邪氣始張,治療總宜疏利膜原,表里分消,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認識,自此溫疫學說開始建立,并得到迅速發(fā)展。

  戴天章,清醫(yī)家,著《廣瘟疫論》。他十分推崇吳有性的《溫疫論》,為推廣吳氏之學,戴氏在吳有性所論的基礎上,詳盡論述了溫疫的辨證與治法,在辨證方面,尤殫心于溫疫病

  早期的鑒別診斷,提出辨氣、辨色、辨舌、辨神、辨脈是識別溫疫的五種大法。強調溫疫汗不厭遲,下不厭早,清法貫穿始終,補法用于善后,表里寒熱虛實并見或余熱未盡,則用和法??芍^充實了吳有性的辨證論治思想。

  余霖,清醫(yī)家,著《疫疹一得》。他就乾隆之際的溫疫大流行闡發(fā)己見,認為該溫疫的流行乃運氣之淫熱入胃,敷布于十二經脈所致,因而倡用石膏重劑瀉諸經表里之熱,實為補充了吳有性論溫疫之未逮。并制定名方清瘟敗毒飲,為人所稱道。

  葉桂,清著名醫(yī)家,著《溫熱論治》。創(chuàng)立溫病衛(wèi)氣營血辨治大綱,他認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zhèn)餍陌沃鳉鈱傩l(wèi),心主血屬營……衛(wèi)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溫熱論治》)治療宜“在衛(wèi)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尤可透熱轉氣,入血則恐耗血動血,直需涼血散血”,(《溫熱論治》)極大提高了河間學派對溫熱病的認識,使溫熱病形成了更為獨立完整的體系,徹底從《傷寒論》中擺脫出來。此外,他還注重辨舌驗齒和斑疹、白疕的辨別,并作了具體闡述,豐富了溫病診斷學的內容。葉氏因之成為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和溫熱學派的中堅。

  薛雪,清醫(yī)家,著《濕熱條辨》。詳細論述了濕熱病的病因病機、發(fā)病特點、傳變規(guī)律、臨床證型、遣方用藥,彌補了葉氏詳論溫熱、略論濕熱的不足。自此,溫熱學說與溫疫學說均日臻完善,溫病學派發(fā)展到鼎盛時期。

  吳瑭,清醫(yī)家,著《溫病條辨》。強調以上中下三焦為綱統(tǒng)論溫熱、濕熱與溫疫。充實了溫病清熱養(yǎng)陰的治療大法。并組成銀翹、桑菊等方,進一步發(fā)展和提高了葉氏的理論。

  王士雄,清醫(yī)家,著《溫熱經緯》。集前人之大成,對溫病學進行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大總結,另外,其對暑邪、伏氣溫病,順傳逆?zhèn)骷盎魜y病等均作了深入的闡發(fā),糾正了前人的謬誤,補充了前人之未及。對暑、濕、火三氣辨證尤多發(fā)揮。

  清代末年,南方諸醫(yī)對溫病的研究仍方興未艾,浦城雷豐反對吳有性、吳瑭溫瘟不分的模糊認識,撰《時病論》專論非疫性外感病,包括風熱、傷暑、冒暑、中暑、暑溫、疰夏、熱病、濕熱、濕溫、秋燥、冬溫、春溫、風溫、溫毒、伏暑等十余種新感及伏氣溫病,對其病因、病理、證候特點、立法方藥詳加論述,頗為實用。此外,江陰柳寶詒針對“重新感,輕伏邪”的時弊,撰《溫熱逢源》詳論伏氣溫病,強調伏邪為病頗多,致病較重,治療宜以清泄里熱為主,兼顧溫腎育陰,疏解新邪。

  總之,溫病學派是在歷代醫(yī)家研究外感溫熱病的基礎上形成的,經過明清兩代而逐漸發(fā)展成熟,在其形成發(fā)展過程中,又分為二個派系,一為溫疫學派,一為溫熱學派,溫疫學派以吳有性、戴天章、余師愚為代表,以探討溫疫病見長,為溫疫學說的創(chuàng)立與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溫熱學派以葉桂、薛雪、吳瑭、王士雄四大家為代表,研究普通溫熱?。ò駸岵。┑陌l(fā)生發(fā)展證治規(guī)律,具有更為廣泛的意義,為溫熱學說的成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溫疫學派和溫熱學派在促使外感熱性病脫離《傷寒論》的束縛而自成體系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對中醫(yī)學的發(fā)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以上關于學術流派的論述,有利于我們對歷代各家學說有一個系統(tǒng)的認識。但是,醫(yī)家與學派之間的關系是錯綜復雜的,很多著名的醫(yī)家都是博覽群書,擅學眾長,雖在醫(yī)學某些

  問題上有獨到之見,卓然自成一家,但其專長并不局限于一方面,往往還有其他方面的重要貢獻,故本書的編寫是以“家”為主,既可比較全面地介紹該醫(yī)家的各種專長,而不致有所遺漏,同時亦如實介紹其有關學派的沿革概況。這樣,有助于了解每個醫(yī)家學術經驗的全貌,而免以偏概全之弊。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距離2024醫(yī)師二試考試

編輯推薦
免費資料

免費領取

網校內部資料包

立即領取
考試輔導

直播課
【直播】醫(yī)師報名指導及復習備考公開課
2021網上報名/現(xiàn)場審核指導

直播時間:全年更新

直播主題:2021年報名/復習備考

直播老師:湯以恒、張鈺琪、鴻儒、端木靈、俞慶東、章一芹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