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11月06日 19:00-21:00
詳情11月07日 19:00-22:00
詳情兒科推拿在民間常稱之為“推驚”、“摩驚”、“掐驚”等,它是在四診八綱、辨證論治的理論指導下,運用各種手法刺激一定的穴位(或部位),通經(jīng)絡,行氣血,和營衛(wèi),以調(diào)整患兒機體的偏盛偏衰,促進其抗病能力,達到防病保健和治病的目的。它包括一般的小兒推拿法、兒科指針法和捏脊法。由于其治療對象是小兒,小兒乃純陽之體,生機蓬勃,發(fā)育迅速,而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故其容易發(fā)病,變化迅速,也易于康復。只有了解小兒的這些生理病理特點,熟練掌握小兒推拿手法和穴位的功能主治及操作方法,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臨床上推拿治療小兒疾病應用范圍較廣,一般的常見病癥都能治療。
【操作方法】
一、兒科推拿療法的作用原理
1.小兒推拿是建立在“天人合一”整體觀念的基礎上,其中醫(yī)基礎理論是陰陽五行、臟腑、營衛(wèi)氣血等學說,根據(jù)辨證施治的原則,“治病必求于本”、“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標本兼治”等治病法則,在患兒體表穴位上運用各種推拿手法,通過經(jīng)絡“行氣血、通陰陽”的作用來平衡陰陽、調(diào)整臟腑營衛(wèi),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2.由于小兒不會言語,即使較大兒童也往往不能正確訴說病情;加上小兒在就診時每多啼哭叫擾,影響氣息脈象,因而在四診中以望診為主,結合聞、問、切診。根據(jù)臨床證候,了解病史、癥狀和體證,進行分析、歸納,辨別疾病發(fā)生的原因、部位、性質(zhì)及發(fā)展趨勢,以掌握疾病的性質(zhì),確定治療措施。如《幼科推拿秘書》中說:“先辨形色,次觀虛實,認定標本,手法祛之”。
3.小兒在生長發(fā)育各個階段中,生理、病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特點。生理特點主要表現(xiàn)為生機蓬勃、發(fā)育迅速,而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小兒出生后,一方面在不斷地生長發(fā)育,生機蓬勃,處于這種發(fā)育階段的小兒之體稱為“純陽之體”;但另一方面小兒又如初生的嫩芽,臟腑柔弱,形氣未充,因而又稱為“稚陽未充,稚陰未長”。因而在病理上表現(xiàn)為發(fā)病容易、變化迅速、易于康復等特點。由于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體質(zhì)較脆弱,功能未健全,因而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較差;加上寒暖不能自調(diào),飲食不知自節(jié),因此外易為六淫所侵,內(nèi)易為乳食所傷,肺脾兩臟尤易患病,如消化不良、傷食感冒等;由于小兒的應變力較差,對突然發(fā)生的強烈刺激往往不能忍受而容易出現(xiàn)驚厥;如果小兒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喂養(yǎng)失調(diào),??梢鸢l(fā)育障礙,出現(xiàn)解顱、五遲、五軟、智力不足等病態(tài)。在小兒疾病的發(fā)展與轉(zhuǎn)歸過程中,寒熱虛實的轉(zhuǎn)化比成人快。一方面小兒病情變化迅速,具體表現(xiàn)為易虛易實,易寒易熱,若調(diào)治不當,護理失宜,病情容易由輕變重,由重轉(zhuǎn)危,一日之內(nèi)即可由實熱證轉(zhuǎn)變?yōu)樘摵C(正虛暴脫)。另一方面,由于小兒生機蓬勃,活力充沛,組織再生和修復能力較強,病因單純,不受七情影響,患病后,如診斷正確,治療得法,護理適宜,則病情可由重轉(zhuǎn)輕,容易治愈而很快恢復健康。
二、兒科推拿療法的作用手法
1.小兒推拿法
(1)常用手法:按、揉、摩、推、掐、運、搓、搖等,此即所謂推拿八法。
(2)臨床手法:①開天門、推坎宮、運太陽、運耳后高骨。②推天柱骨、推上七節(jié)骨、揉龜尾、摩神闕、推胸八道、推揉膻中。③運八卦、分陰陽、運板門、推三關、退六腑、推腸經(jīng)、推脾(胃、肝、心、肺、腎等)經(jīng)。④二龍戲珠、蒼龍擺尾、鳳凰展翅、打馬過天河、水底撈月、黃蜂入洞、按弦搓摩、天門入虎口等。
2.兒科指針法
(1)掐印堂法、掐人中法、掐頰車穴法。
(2)掐精靈、威靈穴法、掐一窩風穴法、掐內(nèi)勞宮法、掐間使穴法、掐曲池穴法。
(3)掐太沖穴法、掐大敦穴法、掐揉前承山穴法、掐揉后承山穴法、掐昆侖穴法、掐外參穴法。
(4)老虎吞食法。
3.捏脊法捏、拿、推、捻、提、放、按、揉等八個基本手法。
具體操作方法:小兒推拿手法比較重視補瀉,如旋推為補,直推為瀉(清);左揉為補,右揉為瀉;緩摩為補,急摩為瀉等,基本上是按照操作方向和手法的輕重緩急來定補瀉的。同時根據(jù)補瀉的需要,選用蔥姜汁、酒精及清水等作為遞質(zhì),以加強“補”和“清”的作用。這些方法為臨床醫(yī)生所廣泛應用。至于其手法的具體操作,這里就不作介紹。這里僅介紹一種鮮為人用的老虎吞食法,即由醫(yī)生用口咬仆參穴,用以救治小兒急驚卒死者。咬時,由醫(yī)生用潔凈白布一方,將病兒足跟包起,然后張口咬之,多用于病兒搐搦或昏厥(休克)時。咬時,如病兒感覺疼痛而驚叫者,尚可救治;如無知覺者,則預后不良。施行此法而病兒無知覺者,說明病已沉重,應趕緊請醫(yī)診治,不可連續(xù)咬,防傷破皮膚,徒然增加病兒痛苦。
三、兒科推拿療法的作用部位
一般都是施法于穴位,也有施法于某個面或經(jīng)絡,如捏脊法主要作用部位在督脈和膀胱經(jīng)脈。小兒推拿常用穴位如下。
1.頭面頸項部穴位百會、天門(攢竹)、太陽、坎宮、山根(山風)、人中。(水溝)、迎春、牙關(頰車)、印堂(眉心)、耳后高骨、風池、天柱(頸骨)、承漿等13個穴位。
2.胸腹部穴位天突、膻中、乳根、乳旁、中脘、神闕(臍中)、腹、天樞、丹田、肚角等10個穴位。
3.背腰部穴位定喘、大椎、肩井、風門、肺俞、脾俞、腎俞、腰俞、七節(jié)(七節(jié)骨)、龜尾(長強)、脊柱等11個穴。
4.上肢部穴位脾土(脾經(jīng))、肝木(肝經(jīng))、心火(心經(jīng))、
肺金(肺經(jīng))、腎水(腎經(jīng))、腎頂、腎紋、大腸、小腸、四橫紋、小橫紋、掌小橫紋、胃經(jīng)、板門、小天心、內(nèi)勞宮、內(nèi)八卦、一窩風、膊陽池、總筋、大橫紋、十王(十宣)、老龍、二扇門、少商、虎口(合谷)、甘載、二人上馬(上馬)、威靈、精靈、外八卦、外勞宮、三關、天河水、六腑等35處穴。
5.下肢部穴位箕門、百蟲(血海)、鬼眼(膝眼)、足三里、止痢、三陰交、鞋帶(解溪)、豐隆、涌泉等9個穴位。
【主治病癥】
一、感冒
常規(guī)方法為:推攢竹,分推坎宮,揉太陽,黃蜂入洞,掐總筋,分陰陽,推三關,推六腑,揉膻中,揉肺俞。
風寒者加拿風池,拿合谷,揉二扇門,掐陽池,多推上三關以辛溫解表。
風熱者加清補脾胃,揉中脘,摩腹。
夾痰者加按揉天突,擦胸,按揉乳旁、乳根。
夾驚者加清心經(jīng),清肝經(jīng),掐十王,掐老龍,水底撈明月,大清天河水。
二、咳嗽
推攢竹,推坎宮,推太陽,黃蜂入洞,拿風池,推上三關,退下六腑,拿合谷。
內(nèi)傷咳嗽者加補脾經(jīng),補肺經(jīng),補腎經(jīng),揉二馬,按揉氣海,揉肺俞,揉腎俞。
三、哮喘
推肺經(jīng),推四橫,揉板門,按天突,揉膻中,擦胸脅,揉肺俞,擦背。
寒喘者加黃蜂入洞,按風池,補肺經(jīng),拿合谷,推上三關,拿肩井。
兼陽虛者加補脾經(jīng),補肺經(jīng),補腎經(jīng),揉丹田,揉脾俞,揉腎俞,按揉三陰交。
熱喘者加清肺經(jīng),清大腸,退下六腑,揉膻中改為分推膻中,推脊。
四、小兒肺炎
清肺經(jīng),推上三關,退下六腑,按天突,開璇璣,按弦搓摩,按肺俞。
偏于寒者加黃蜂入洞,按風池,揉二扇風,擦胸背。
偏于熱者加清天河水,分推膻中,推天柱,推脊。
熱毒甚者加掐十王,清心經(jīng),補脾經(jīng),揉小天心,水底撈月,清天河水,推中脘。
五、麻疹
疹前期:推攢竹,分推坎宮,推太陽,擦迎香,按風池,清脾經(jīng),清肺經(jīng),推上三關,揉肺俞。
出疹期:拿風池,清脾經(jīng),清肺經(jīng),水中撈月,清天河水,按揉二扇門,按肺俞,推天柱。
恢復期:補脾經(jīng),補肺經(jīng),補腎經(jīng),揉中脘,揉肺俞,揉胃俞,揉足三里。
六、百日咳
清肺經(jīng),掐揉小天心,按揉天突,分推膻中,摩脅,按揉肺俞、膈俞。
偏寒者加黃蜂入洞,拿風池,擦胸背,拿肩井。
偏熱者加清大腸,清天河水,推天柱,推脊。
肺脾虛者加補脾經(jīng),補肺經(jīng),揉中脘,按揉脾俞、胃俞。
七、發(fā)熱
清肺經(jīng),清胃經(jīng),補腎經(jīng),推上三關,退下六腑,水底撈月,清天河水,揉二扇門,揉肺俞,推脊,推涌泉。
鼻塞者加揉迎香。
脾虛者加補脾經(jīng),揉中脘,摩腹。
驚跳者加掐十王,揉小天心。
八、驚風
發(fā)作期:掐天庭,掐人中,掐十王,掐老龍,掐端正,掐二人上馬,掐精寧,掐威靈,搗小天心,拿曲池,拿肩井,拿委中,拿昆侖。
急驚風者加清心經(jīng),清肺經(jīng),清肝經(jīng),推上三關,退下六腑,
大清天河水,按天突,推天柱,推脊,按豐隆。
慢驚風者加揉百會,補脾經(jīng),清肝經(jīng),揉小天心,揉中脘,摩腹,捏脊,揉足三里。
九、嘔吐
揉胃俞,推板門,推中脘,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
外邪犯胃者加推攢竹,分推坎宮,推太陽,清大腸,揉外勞。
傷于飲食者加清脾經(jīng),清大腸,推板門,運內(nèi)八卦,推下七節(jié)骨。
脾胃虛弱者加補脾土,揉板門,捏脊等法。
十、腹痛
揉外勞,揉一窩風,摩腹,揉臍,按膀胱經(jīng)相應俞穴,按揉足三里。
寒邪侵襲者加推上三關,按一窩風,拿肚角。
脾胃虛寒者加補脾經(jīng),揉板門,揉中脘。
食積腹痛者加清脾經(jīng)!清大腸,推胃經(jīng),推中脘,分推腹陰陽。
蛔蟲腹痛加搓臍,推臍,揉天樞,拿肚角。
十一、小兒腹瀉
補脾經(jīng),推大腸,清小腸,摩腹,揉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