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方案
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手機網
醫(yī)學教育網手機網

手機網二維碼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

搜索|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醫(yī)學百科類 > 中藥 > 正文

細辛文獻論述

2012-09-14 16:46 醫(yī)學教育網
|

1. 李杲:細辛,治邪在里之表,故仲景少陰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也。

2.《綱目》:細辛,辛溫能散,故諸風寒風濕頭痛、痰飲、胸中滯氣、驚癇者,宜用之。口瘡、喉痹、齒諸病用之者,取其能散浮熱,亦火郁則發(fā)之之義也。辛能泄肺,故風寒咳嗽上氣者宜用之。辛能補肝,故膽氣不足,驚癇、眼目諸病宜用之。辛能潤燥,故通少陰及耳竅,便澀者宜用之。

3.《本草經疏》:細辛,風藥也。風性升,升則上行,辛則橫走,溫則發(fā)散,故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jié)拘攣,風濕痹痛,死肌。蓋痹及死肌,皆是感地之濕氣,或兼風寒所成,風能除濕,溫能散寒,辛能開竅,故療如上諸風寒濕疾也?!秳e錄》又謂溫中下氣,破痰開胸中,除喉痹,下乳結,汗不出,血不行,益肝膽,通精氣,皆升發(fā)辛散,開通諸竅之功也。其曰久服明目,利九竅,必無是理,蓋辛散升發(fā)之藥,豈可久服哉。細辛,其性升燥發(fā)散,即入風藥,亦不可過五分,以其 氣味俱厚而性過烈耳。

4.《藥品化義》:細辛,若寒邪入里,而在陰經者,以此從 內托出。佐九味羌活湯,發(fā)散寒邪快捷,因其氣味辛香,故 能上升。入芎辛湯,療目痛后羞明畏日,隱澀難開。合通竅湯,散肺氣而通鼻竅。佐清胃湯,祛胃熱而止牙疼。此熱藥入寒劑,蓋取反以佐之之義也。

5.《本草新編》:細辛,止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止可共用,而不能獨用。多用則氣耗而痛增,獨用則氣盡而命喪。細辛陽藥也,升而不沉,雖下而溫腎中之火,而非溫腎中之水也。火性炎上,細辛溫火而即引火上升,此所以不可多用耳。或問:細辛散人真氣,何以頭痛反能取效?蓋頭為六陽之首,清氣升而濁氣降,則頭目清爽;惟濁氣升而清氣降,頭 目沉沉欲痛矣。細辛氣清而不濁,故善降濁氣而升清氣,所以治頭痛如神也。但味辛而性散,必須佐之以補血之藥,使氣得血而不散也。

6.《本草經百種錄》:細辛,以氣為治也。凡藥香者,皆能疏散風邪,細辛氣盛而味烈,其疏散之力更大。且風必挾寒 以來,而又本熱而標寒,細辛性溫,又能驅逐寒氣,故其疏散上下之風邪,能無微不入,無處不到也。

7.《長沙藥解》:細辛,斂降沖逆而止咳,驅寒濕而蕩濁, 最清氣道,兼通水源,溫燥開通,利肺胃之壅阻,驅水飲而逐濕寒,潤大腸而行小便,善降沖逆,專止咳嗽。其諸主治,收眼淚、利鼻壅、去口臭、除齒痛、通經脈,皆其行郁破結,下沖降逆之力也。

8.《本經疏證》:細辛,凡風氣寒氣、依于精血津液便溺涕唾以為患者,并能曳而出之,使相離而不相附,則血津液便溺涕唾各復其常,風氣寒氣,自無所容。如《本經》所 載主治咳逆者,風寒依于胸中之飲;頭痛腦動者,風寒依于腦中之髓;百節(jié)拘攣者,風寒依于骨節(jié)屈伸泄?jié)芍?;風 濕痹痛死肌者,風寒依于肌肉中之津。推而廣之,隨地皆有津液,有津液處,風寒皆能依附焉。故在胸為痰為滯結,在喉為痹,在乳為結,在心為癲,在小腸為水,在氣分為汗不出,在血分為血不行。此《別錄》之與《本經》一貫不異者也。

9.《本草正義》:細辛,芳香最烈,故善開結氣,宣泄郁滯,而能上達巔頂,通利耳目,旁達百骸,無微不至,內之宣絡脈 而疏通百節(jié),外之行孔竅而直透肌膚。甄權謂治嗽,去皮風濕痹(痹,《政和本草》引作癢),亦仍《本經》之舊。又治風眼淚下,則清陽不升之迎風流淚也。弘景謂含之去口臭,則芳香固可以辟穢,然口氣多由胃火,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揚湯止沸,何如釜底抽薪之為愈乎。海藏謂潤肝燥,治督脈為病,脊強反折,按:督脈為病,純由精血大衰,絡脈失養(yǎng),以致脊強反折,謂為肝燥,未可厚非,然先天腎陰幾于耗竭,大補肝腎真陰,恐亦難臻速效,細辛辛溫,少少引經,以通陽氣,雖無不可,然竟以辛之一字謂潤肝燥,而視為此癥主藥,其弊何如,學者當自知之。石頑謂辛溫能散,凡風寒風濕,頭痛口瘡,喉痹齒諸病用之,取其能散浮熱,亦火郁之之義,按:所謂火郁者,有火郁結于內而外寒束之,不能透泄,則升陽所以散火,其郁得泄,而表邪自解,若本是氣火上浮,而亦誤投溫散,則教猱升木,為禍尤烈。

10.《本經》: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jié)拘攣,風濕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竅。

11.《別錄》:溫中下氣,破痰,利水道,開胸中,除喉痹,癲疾,下乳結。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臟,益肝膽,通精氣。

12. 陶弘景:患口臭者,含之多效,最能除痰明目。

13.《藥性論》:治咳逆上氣,惡風,風頭。手足拘急,安五臟六腑,添膽氣,去皮風濕癢,能止眼風淚下,明目,開胸中滯,除齒痛,主血閉、婦人血瀝腰痛。

14.《日華子本草》:治咳,消死肌瘡肉,胸中結聚。

15.《本草衍義》:治頭面風痛。

16.《珍珠囊》:主少陰苦頭痛。

17.《綱目》:治口舌生瘡,大使燥結,起目中倒睫。

18.《本草通玄》:主風寒濕頭疼,痰厥氣壅。

19.《本經逢原》:主痰結濕火,鼻塞不利。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編輯推薦
考試輔導
回到頂部
折疊